觀看中國傳統(tǒng)中的家規(guī)—范仲淹心得體會

思而思學網(wǎng)

范仲淹

范仲淹(989 年-1052年),字希文,蘇州吳縣人,北宋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教育家,謚號“文正”,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進士,授廣德軍司理參軍,歷任興化縣令、秘閣校理、陳州通判、蘇州知州、陜西經(jīng)略安撫招討副使等職,后官至參知政事(副宰相),有《范文正公集》傳世。他主持的慶歷新政,后來成為王安石變法的前奏;他對某些軍事制度和戰(zhàn)略措施的改善,使西線邊防穩(wěn)固了相當長時間;他逐步推進教育變革,為國家選拔了大批實用人才,經(jīng)他薦拔的一大批學者,為宋代學術鼎盛奠定了基礎;他倡導的“先憂后樂”思想和仁人志士節(jié)操,是中華文明史上流光溢彩的精神財富。

四川德陽范家大院

范家大院位于四川省德陽市羅江縣御營鎮(zhèn)響石村境內(nèi),為北宋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和教育家范仲淹后裔居住地,是德陽市境內(nèi)至今保存最完整、規(guī)模最為宏大的清代民居。清朝雍正年間,范仲淹的第20代孫范養(yǎng)源在“湖廣填四川”時從廣東攜家人入川,后經(jīng)輾轉,從川東至川西,艱苦創(chuàng)業(yè)后在羅江縣御營鎮(zhèn)買下田產(chǎn),落戶響石板,后由其孫修建范家大院,族人在此繁衍生息。

范家大院距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它占地約3500平方米,共有房122間,天井12個,巷子10道,為石木結構,功能齊全,古色古香。大院左右側為民居,院前為農(nóng)田,視野寬闊,前800米左右有自北向南的黃水河。大院選址背山面水,負陰抱陽,集中體現(xiàn)了與大自然的和諧之美。每年春分時節(jié),移居外地的范氏后裔均來到這里祭祀祖先、交流親情,謹記祖先“先憂后樂”的諄諄教誨,將范氏家規(guī)家風傳承和發(fā)揚下去。

范氏家規(guī)

范仲淹的《岳陽樓記》成為千古名篇,至今為世人所傳誦,為后世無數(shù)立志“養(yǎng)天地正氣,法古今完人”的仁人志士所仰慕和效仿!跋忍煜轮畱n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詮釋了范仲淹以天下為己任,以利民為宗旨,積極進取的思想精髓。

范仲淹治家甚嚴,親定《六十一字族規(guī)》和《義莊規(guī)矩》,并且專門寫《誡諸子書》教育自家子弟。后代依其訓導整理形成了《范文正公家訓百字銘》,教導兒孫后代做人要正心修身、積德行善,教導族人要和睦共處、相扶相助。

羅江縣范氏族人謹遵祖訓,不斷完善,將范仲淹“先憂后樂”的家國情懷和“謙恭自律”的仁人志士節(jié)操融化到族人的日常規(guī)范中,并由此制定了《范氏家規(guī)》十三條、《新定族規(guī)》十條和《范氏傳統(tǒng)家風》八條,其內(nèi)容涉及子孫教育、婚喪嫁娶、禮義廉恥、產(chǎn)業(yè)管理、行善布施、獎懲考核等方方面面,要求“凡我范氏族人,以上美德務必代代相傳,以保持并發(fā)揚我范氏源遠流長的優(yōu)良作風”。

范氏家規(guī)家風特色有四:一是厚人倫,崇尚孝順父母、兄弟恭讓、勤勞儉樸的持家原則;二是明獎懲,凡對家族有貢獻者均以獎勵,反之則進行處罰;三是講公正,對佃戶的管理均公正無私,不亂克扣,嚴禁中飽私囊;四是惠四鄰,對于困難的族人、鄉(xiāng)親均應“籌款盡善”。

●視頻腳本

范仲淹:胸懷天下 先憂后樂

翻開歷史的篇章,漫漫歲月,記載了多少圣賢大德的精彩和智慧;蒼茫大地,書寫了多少能人志士的雄韜武略。穿越千年時空,我們仿佛聽見了“先憂后樂”的吶喊;掀開歲月的霧幔,我們仿佛看見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從容而優(yōu)美的身影。

范仲淹,字希文,蘇州吳縣人,謚號“文正”,世稱“范文正公”,是北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文學家和教育家。南宋理學大師朱熹的評價是:“本朝唯范文正公振作士大夫之功為多!

毛澤東同志也曾這樣評價范仲淹:“中國歷史上有些知識分子是文武雙全,不但能夠下筆千言,而且是知兵善戰(zhàn)。范仲淹就是這樣的一個典型!笔堑,范仲淹就是這樣的一個典型。那么,是什么成就了范仲淹的文韜武略呢?是什么哺育了范仲淹高尚的精神品格呢?

范仲淹幼年喪父,母親因貧無依,改嫁進士朱文翰,范仲淹也改從其姓,取名朱說。因繼父為人耿直,不趨炎附勢,一生不但沒做多大的官,而且還被調(diào)來調(diào)去,范仲淹母子也就相隨游居,顛沛流離。

后來,范仲淹來到山東章丘的醴泉寺求學。“斷齏畫粥”的典故就記錄了當時的情形:范仲淹讀書心切,他把醴泉寺豐富的藏書借了出來,然后把自己關在山洞里,足不出戶,潛心閱讀,常常看書通宵達旦。為了解決吃飯問題,他每天晚上用糙米煮好一盆稀飯,等第二天早上凝成凍后,劃成四塊,早上吃兩塊,晚上吃兩塊,沒有菜,就切一些腌菜下飯。就這樣堅持三年,終于讀完了寺院所有的書。范仲淹曾在《齏賦》中如此描述當時的艱苦生活:“陶家甕內(nèi),腌成碧綠青黃;措大口中,嚼出宮商角徵!

《宋史》中有這樣的記錄:“自古一代帝王之興,必有一代名世之臣。宋有仲淹諸賢,無愧乎此。仲淹初在制中,遺宰相書,極論天下事,他日為政,盡行其言。豪杰自知之審,類如是乎!考其當朝,雖不能久,然先憂后樂之志,海內(nèi)固已信其有弘毅之器,足任斯責,使究其所欲為,豈讓古人哉!”

應天府書院,位于河南省商丘市,因規(guī)模宏大、藏書千卷,并有真宗皇帝親賜“應天書院”匾額而名滿天下,與岳麓書院、嵩陽書院和白鹿書院并稱“北宋四大書院”。應天府書院南北不到100公里的范圍內(nèi),道、墨、儒三家文化故里不約而同聚合于此。

豐厚的文化積淀自然吸引范仲淹到此求學。五年書窗生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憂后樂”的“擔當”精神在這里萌芽。這里是范仲淹思想起源的根本,也是他思想走向成熟的階段。他正是從這里開始踏上了實現(xiàn)人生抱負的道路。

范仲淹不僅提出了治理方略,而且制定了實施計劃,他將朝中官員進行嚴格審查后分派到各路擔任監(jiān)司,讓新政在各地的推行能夠上下貫通,并能及時監(jiān)督管理。但由于新政觸及到一些皇親國戚、權貴大臣、貪官污吏的利益,因此剛一推行就像捅了馬蜂窩一樣,這些既得利益者紛紛鬧了起來,散布謠言,攻擊新政。宋仁宗看到反對的人多,就動搖起來。范仲淹被逼得在京城呆不下去,就自動要求到陜西防守邊境。

慶歷新政的失敗讓范仲淹改革政治的理想受到了很大打擊,但是他并沒有因為個人的遭遇而感到懊惱。在邊關,范仲淹整肅軍隊,體恤百姓,并利用戰(zhàn)略策略讓一直侵擾北宋疆土的西夏安靜下來,與大宋和睦相處。這就是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真實寫照,其“利澤民生”的思想正是他“憂樂思想”的立足點和出發(fā)點。

熱門推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