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部由柴靜自費拍攝的霧霾深度調查紀錄片《穹頂之下》引起了巨大反響,霧霾籠罩,連呼吸都成了奢侈。通過視頻網站、社交網絡等共同的力量,讓數千萬乃至上億人再次認識到霧霾的危害,并且形象化的對霧霾的構成做了解讀,并且通過柴靜的行為來告訴我們自己可以做些什么。
柴靜的《穹頂之下》是我唯一一個沒有使用快進,從頭看到尾的國產紀錄片。不夸張說,它代表了我看過的國產紀錄片最高水平,值得每一個生活在霧霾陰影下的國人觀看。柴靜在片中講述了三個問題,什么是霧霾,造成霧霾的原因,我們該怎么辦。
《穹頂之下》獲得大眾支持的同時,也引發(fā)了很多爭議。多數批評來自質疑片中內容是否科學,結論是否嚴謹,提出的政策建議是否有效。盡管這些批評有它們各自的合理性,但我認為瑕不掩瑜,并不影響《穹頂之下》成為一個經典的霧霾科普片。毫無疑問,中國的環(huán)境污染問題已經到了嚴重影響每個人生活的程度。盡管霧霾是否造成癌癥發(fā)病率上升等問題還存在爭論,但以此否定《穹頂之下》,我以為屬于見木而不見森林的做法。而且柴靜在處理這些問題時也表現得比較嚴謹,我在本文最后會對這些問題簡要談談看法。這個文章重點談《穹頂之下》反映的兩個重要經濟問題。驚訝的是這些問題在討論中并沒有受到多少重視,但我認為它們是這個新聞調查的核心貢獻。
《穹頂之下》給我感受最深的是大膽批評了中國政府在環(huán)保方面的兩個硬傷。第一,該伸手的管理的地方沒有出手,造成環(huán)境嚴重惡化,走了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第二,不該伸手的地方手伸太長,以經濟增長和社會穩(wěn)定為理由鼓勵和發(fā)展了一批污染嚴重,效率低下的企業(yè)。
一.該伸手的地方沒有伸手
環(huán)境污染是典型的市場失靈案例。市場經濟中,價格是最強大的經濟調節(jié)方式。誰使用資源,誰支付應有的價格,以此避免對資源的濫用。但環(huán)境問題卻不能通過市場解決。如果沒有政府管理,污染者不用為污染環(huán)境買單,最終必然造成環(huán)境惡化。
盡管中國從90年代就一直聲稱不能走其他國家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但最終還是沒能幸免。為什么中國已經意識到環(huán)境污染問題,出臺了那么多法律法規(guī),但最終仍然重蹈覆轍?有人甚至以此為由,提出“先污染再治理是經濟發(fā)展的必然規(guī)律”,以此為中國政府解脫。這種觀點其實完全是無稽之談。
當初發(fā)達國家在工業(yè)化過程中并沒有意識到環(huán)境污染的問題,當時向天空中排放黑煙的煙囪甚至一度成為工業(yè)化和經濟發(fā)達的象征。因此這些國家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尚屬情有可原。但在目睹發(fā)達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