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春節(jié)壓歲錢的故事:
古時候,有一種小妖叫“祟”,大年三十晚上出來用手去摸熟睡孩子的頭,孩子往往嚇得哭起來,接著頭疼發(fā)熱,變成傻子。因此,家家都在這天亮著燈坐著不睡,叫做“守祟”。
有一家夫妻倆老年得子,視為心肝寶貝。到了年三十夜晚,他們怕“祟”來害孩子,就拿出八枚銅錢同孩子玩。孩子玩累了睡著了,他們就把八枚銅錢用紅紙包著放在孩子的枕頭下邊,夫妻倆不敢合眼。
半夜里一陣陰風(fēng)吹開房門,吹滅了燈火,“祟”剛伸手去摸孩子的頭,枕頭邊就迸發(fā)道道閃光,嚇得“祟”逃跑了。
第二天,夫妻倆把用紅紙包八枚銅錢嚇退“祟”的事告訴了大家,以后大家學(xué)著做,孩子就太平無事了。
原來八枚銅錢是八仙變的,暗中來保護(hù)孩子的。因?yàn)椤八睢迸c“歲”諧音,之后逐漸演變?yōu)椤皦簹q錢”。
到了明清,“以彩繩穿錢編為龍形,謂之壓歲錢。尊長之賜小兒者,亦謂壓歲錢”。所以一些地方把給孩子壓歲錢叫“串錢”。到了近代則演變?yōu)榧t紙包一百文銅錢賜給晚輩,寓意“長命百歲”。對已成年的晚輩紅紙包里則放一枚銀元,寓意“一本萬利”。貨幣改為紙幣后,長輩們喜歡到銀行兌換票面號碼相連的新鈔票給孩子,祝愿孩子“連連高升”。
壓歲錢的奇幻演變
2200年前
漢代壓歲錢可真是寓意鮮明, 錢的正面都刻著祝福語,比如:“去殃除兇”“福山壽�!薄伴L命富貴”“強(qiáng)身健體”等等。
1400年前
唐朝過年有“散錢”習(xí)俗,但據(jù)說朝拜習(xí)俗只在宮廷盛行,民間尚未流行。
1000年前
宋元時期,春節(jié)被定在正月初一這一天,散錢習(xí)俗也由此變成了長者給晚輩包壓歲錢。
100年前
民國以后的壓歲錢基本和今天很相像了,長輩用紅紙包100文銅錢當(dāng)壓歲錢給晚輩,取“長命百歲” 的寓意。貨幣改為紙幣后,長輩喜歡用連號的新錢做壓歲錢,意味著連連好運(yùn)、連連高升。
20世紀(jì)50年代
幣制改了,壓歲錢于是也就開始五分、一毛地給,還得磕響頭作畢恭畢敬狀才拿得到呢!不過,那也“樂得屁顛屁顛的”,和其他晚輩買小鞭炮、零食。
20世紀(jì)60年代
“壓歲錢”可能是幾塊糖,那時多數(shù)家庭的經(jīng)濟(jì)狀況很差,一年到頭見到糖的時間并不多。用幾塊糖替代“壓歲錢”很是不錯,父母和孩子都很甜蜜。
20世紀(jì)80年代
成長的孩子們更是幸運(yùn),國家經(jīng)濟(jì)狀況的好轉(zhuǎn)和壓歲錢額度成正比。城市里的人給孩子的錢往往幾十上百元,開始包成“紅包”發(fā)贈。
20世紀(jì)九十年代至今
壓歲錢很不稀罕了,身不動膀不搖地就能得個成百上千塊??不過擱手里攥著的少了,有的被爸媽拿去了,有的存銀行了,還有就是自己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