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文化苦旅讀書筆記四篇

思而思學(xué)網(wǎng)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1

“報紙上說我寫書寫得輕松瀟灑,其實(shí)完全不是如此。那是一種很給自己過不去的勞累活,一提筆就感到年歲徒增,不管是春溫秋肅,還是大喜悅大悲憤,最后總得要閉一閉眼睛,平一平心跳,回歸于歷史的冷漠,理性的嚴(yán)峻。”這是余秋雨教授在《文化苦旅》中的自序。

也難怪,看這本書要慢、要細(xì),里面的思考,非常人所思,非常人所見。他筆下的《風(fēng)雨天一閣》我記憶猶新,一個人,不!一個家族背負(fù)著堅(jiān)守一座藏書樓的命運(yùn),范欽讓偌大的中國留下了一座藏書樓,保留到現(xiàn)在。別的藏書家有,藏書也有,但沒過幾代,歷史的風(fēng)塵就將它們掩埋了。但是,范氏天一閣留下了,靠的是什么,是執(zhí)著、堅(jiān)定,還是如余秋雨說的“超越意氣、嗜好、才情,甚至?xí)r間的意志力!边@種意志力體現(xiàn)在哪兒?他曾毫不客氣地頂撞過權(quán)勢極盛的皇親郭勛,為此遭廷杖,下監(jiān)獄,他似乎什么都毫不顧惜,在仕途上耿直不阿,最后連權(quán)奸嚴(yán)氏都奈何不了他!耙粋成功的藏書家在人格上至少是一個強(qiáng)健的人!庇嗲镉暝谶@里總結(jié)道。

看到這里,反思一下,我們這些讀書人,如果生在那個年代,身為一個藏書家,會像范欽一樣嗎?我想不會,范欽身上的毅力,乍看下的不近人情,讓我們來,難!我們是教師,教育學(xué)生,意志力不能少,但真正能做到的又有幾個呢?在挫折面前,爬起來的又有誰?生活著,又為了什么?這不正是我們該思索的。

繼續(xù)再往下看,我又發(fā)現(xiàn)了一樁“怪事”:80高齡的范欽終于快走到生命的盡頭,在他分家產(chǎn)時,將其分為兩份,或是藏書樓,或是萬兩白銀。他讓后代去選擇。我想,如果讓我選,讓大家來選,會選哪個呢?要么拿著白銀萬兩,逍遙快活一生,要么死守一座藏書樓,世世代代。說句實(shí)話,范老爺此舉不失為一個好辦法,我也十分欽佩這個相隔我好幾百年的古人。也正因?yàn)檫@樣,天一閣留下了。但這是一個難題,我在思索:如果把此事擱在今天,不攙假,誰會鋌而走險,誰會選擇天一閣,包括我。不過,奇跡般的,他的大兒子范大沖愿繼承天一閣。這是現(xiàn)實(shí),不是故事。

讀到這的時候,又讓我想起另一個片段,希臘神話中,海洋女神對想?yún)⒓犹芈逡翍?zhàn)爭的兒子阿格琉斯說:“如果你參戰(zhàn),會戰(zhàn)死沙場,但流芳百世;如果你不出征,會平安一生,老死后便從人們的記憶中抹去。”阿格琉斯最終戰(zhàn)死沙場,但是因?yàn)樗ED盟軍勝利了。世上也正因?yàn)橛羞@樣的人,世界才有了燦爛的歷史文化。

余秋雨的《文化苦旅》讓我感受倍深,感受到了中國的文化人身上的良知和意志力。也讓我深深體驗(yàn)了“開卷有益”。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2

這個人憑借著他對蘊(yùn)藏了幾千年的中華歷史文化精髓的理解力和感悟力,孕育了《文化苦旅》這部令人驚嘆不已的著作。

第一次與余秋雨的文章邂逅是在初中學(xué)過的一篇課文《信客》,至使至今,我仍不忘《信客》刻畫的那個誠信無私?善良厚道的信客形象。他表達(dá)出來的文字也是給人一種質(zhì)樸典雅?精辟而暢達(dá)的感覺。

拿起《文化苦旅》,我的心情是沉重而有壓力的,“文化苦旅”顧名思義,這一條文化苦旅是艱辛的。一改以前的輕松瀟灑,文字多了份蒼老和沉重!岸嗲閼(yīng)笑我早生華發(fā)”,余秋雨說:“對歷史的多情總會加重人生的負(fù)載,由歷史滄桑引發(fā)人生滄桑感!碧妊鹪跉v史的海洋中,他深深地陷入了他的思緒中,因中華民族文化的興衰得失而或喜或悲。

廬山,陌生而又熟悉的名字,在這里詮釋了它的價值意義。

一個曾經(jīng)古文人們寄情療心的佳景,像一個埋藏著千年秘密的滄桑老人。從“走向三疊泉的漫漫山道上,我產(chǎn)生了大容鑄感”到“誰也沒有逃開,反都抬起頭來仰望,沒有感嘆,沒有議論,默默的站立著,袒示者濕淋淋的生命!边@是它的魅力,瀑布的狂暴?雄偉,甚至是浩浩蕩蕩的氣勢,不止沖擊了作者,也震撼了我的心魄。他說,文人也萎靡柔弱,只要被這種奔渾所裹卷,倒也能吞吐千年。結(jié)果就在這看似平常的佇立瞬間。人?歷史?自然混沌地交融在一起了。

在“道士塔”中,我體會到作者對文物遺失的痛心與憤懣。在“陽關(guān)雪”中,作者尋陽關(guān),憶王維,感受歷史的凄美與哀傷。在“沙源隱泉”中,我仿佛看到作者站在鳴沙山上,俯瞰月牙泉,眼中滿憐惜與驚訝,然后心中鳴起了天樂般的梵唄。

苦旅,不是身體上的勞累,而是思想上的跌宕,是作者對于文化的思索和追求,以及一種對于逝去的苦澀的回味。他說,我不敢對我們過于龐大的文化有什么祝祈,卻希望自己筆下的文字能有一種苦澀的后的回味,焦灼的會心,冥思的后的放松,蒼老后的年輕。

“路漫漫其修遠(yuǎn)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膘o下心來,將“文化”含在嘴里細(xì)細(xì)的咀嚼,也是別有一番滋味的。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3

他,在國內(nèi)外講學(xué),也不忘參觀當(dāng)?shù)仫L(fēng)景;在考察途中,也不忘寫寫感悟隨想。余秋雨教授,他行行止止,寫寫看看,點(diǎn)點(diǎn)滴滴匯集成了一本《文化苦旅》。

洞庭湖畔他曾站立,廬山瀑布旁他曾被震撼,道士塔旁他曾嘆息。敦煌鳴沙山中、月牙泉邊有他的腳印,江南小鎮(zhèn)他曾坐小船游覽,天一閣內(nèi)有他滴落的雨水。

所以,就有了深邃蒼涼的《道士塔》、《陽關(guān)雪》,有了荒荒大漠、黃河文明的盛衰,有了悲涼、滄桑;有了柔麗凄迷的《白發(fā)蘇州》、《江南小鎮(zhèn)》,有了小橋流水、江南文化和世態(tài)人情,有了清新、婉約;也有了展示中華文人艱難心路歷程的《風(fēng)雨天一閣》、《青云譜隨想》,有了文化的風(fēng)雨飄搖;還有充滿文化感慨的《牌坊》、《廟宇》等,有了回憶、變革,有了感慨。

余秋雨教授去過的地方,不只是有美景,而且,也有歷代文人墨客的腳印和古代文化的交集。如三峽,那里有李白的“朝辭白帝彩云間”,有酈道元的“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還有神女峰神女的傳說;如天柱山,這里可是大文豪向往的歸宿地,有李白、蘇東坡、王安石等等。至于西湖、洞庭、廬山,更不用說。他在本書自序中說:“我心底的山水并不完全是自然山水,而是一種'人文山水'!被蛟S就是中國歷史文化的悠久魅力對他的熏染,有了這“人文山水”,才有了這本《文化苦旅》。

《文化苦旅》帶給我的是歷史文化對心靈的啟迪。這本書,值得一讀。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4

對于余秋雨先生及他的作品是有所聞,但一直沒有接觸過。我很少看電視,這次去河北與同去的大姐住一間,她一直在看青歌賽的節(jié)目,因此我也一起看了好幾期的比賽節(jié)目,比賽中有文化知識的考試,評委正是余秋雨先生,其中的考題都是一些常識、專業(yè)性的知識,考題本身并不復(fù)雜,而與考題有關(guān)的相關(guān)知識的連接,余秋雨先生解讀的非常到位,可見他淵博的知識,他對中華文化有著自己獨(dú)特的見解和評判,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我正好手頭有他的《文化苦旅》一書,利用雙休日的時間翻閱了一遍,這是一本需要靜下心來靜靜體味的書,他從風(fēng)景秀麗的江南到大漠孤煙的大西北,從冰天雪地的北國到充滿民族風(fēng)情西南邊陲,他的足跡踏遍了祖國的山山水水,也是他在悠久燦爛的中華文化里的苦苦求索,莫高窟的色彩、線條令他著迷:北魏色彩的渾厚沉著,隋朝的暢快柔美,唐代的噴射和舒展,五代的精細(xì)、溫煦,這是一條色彩的河流,也是文化的河流,一直洶涌地向我們奔瀉而來。天一閣的藏書曾令他迷惑,而終于有一天顯現(xiàn)了藏書的社會意義。而西湖終究是文人們心中的一個飄渺的夢境,只能意會,無法用文字解讀。

中國文化如奔騰不息的黃河、長江,流經(jīng)祖國大地,流向浩瀚的太平洋。文化是內(nèi)化于心的一種精神財富,在有華人的世界里,就有中國文化的延傳,漂泊海外的華人們可以把原始的巨樹當(dāng)成神廟,供奉著“大公伯”,然后進(jìn)化成“拿督大公伯”,希望庇佑著他們。這是典型的宗族文化,一輩子也無法揮去。

960萬及其海域的神州大地,孕育出燦爛的華夏文化,有如一朵朵奇葩綻放著,包容和開放的海派文化,親新婉約的江南文化,濃郁思鄉(xiāng)情結(jié)的華人文化。我無法用語言表達(dá)作者對中國文化的深刻解讀,我只能用心去細(xì)細(xì)體味。

合上書卷,我們不由自主地走向窗前,流動的車潮及人潮正自我宣示另一種文化,這里是高雄,而深埋千年文化的故土呢也許咱們應(yīng)該背起滿滿對中國文化的疑慮,親自去遼闊的土地,讓我們讀過書后,沉重而苦苦的步伐,也走在上面。

結(jié)語:以上是小編推薦文化苦旅讀書筆記四篇的內(nèi)容。《文化苦旅》由自序、后記和37篇文章組成,主要內(nèi)容有:通過一個個古老的物像,描述大漠荒荒,黃河文明的盛衰,歷史的深邃蒼涼。以柔麗凄迷的小橋流水為背景,形神俱佳地表現(xiàn)了清新婉約的江南文化和世態(tài)人情。通過文化人格、文化良知的描述和回憶,展示了中國文人艱難的心路歷程以及文化的走向。

熱門推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