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應讀三本書
人生究竟為什么讀書?《大學》開篇就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奔磳W習的目的,就是探究做人的道理。并把這種道德修養(yǎng)恩澤百姓,使所有百姓都達到至善的目的。所以人讀書的目的,說穿了就是懂得做人的道理!人非生而知之,讀書是后天改變自己道德修養(yǎng)的一種有效途徑!
那么人生應讀幾本書?同樣《大學》中講: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於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通過這段話,不難看出,人生必讀三本書:知世之書、經(jīng)世之書和醒世之書。
人生要讀知世之書。古人讀書是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但要做到修身,必須心正;要想心正,必須意誠;要相意誠,必先致知;而致知在格物。格物即探究事物發(fā)展規(guī)律。所以,人一生下來,就會接觸外界環(huán)境,就會接觸到這樣那樣的新鮮事物,就會發(fā)現(xiàn)、探究很多對自己來說很新鮮事物,懵懂中、是似二非中了解了一些事物發(fā)展變化規(guī)律,知一年四季、知尊老愛幼、分清動植物之名稱,知數(shù)術、明事理,知季節(jié)陰陽變換,明白晝黑夜之理,知風雨陰晴之形成,懂天體運轉(zhuǎn)之規(guī)律。知人與鳥獸之身體構(gòu)造、知物種繁衍生息之地域……
其次,人生要讀經(jīng)世之書。讀書的目的,格物只是第一步,格物為致知,而致知后方方能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古代、近代有很多思想家和政治家,正是抱著這種平天下之心,忍辱負重,苦心求學。周恩來青年時期就抱著為中華民族之崛起而讀書的遠大理想抱負,處處嚴格要求自己,處處為他人著想,以天下為己任,和毛澤東等老一輩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一起,積極探求救國真理,從而成為中國近代史上知名人士,是一位受國人最為愛戴的好總理。
第三,人生要讀醒世之書。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不論是達官貴人,還是平頭百姓,一定要讀一些醒世之書。達官貴人讀醒世之書,可知歷史之更替,朝代之興衰,從而:學前賢之修為之道,知百姓之能暖,效重臣之治國良方,做國家之棟梁;百姓讀醒世之書,一可教子,二可修心,三可處世?芍易迮d旺之根本,可知惡貫滿盈之下場,可知積德行善之正果。
然而現(xiàn)在,很多人不讀書。因為社會評判的標準已經(jīng)不是看你德行、修為怎樣,而是你多少金錢,金錢的多少決定你社會價值的高低。所以讀書的人不一定能掙到錢,飽讀詩書、滿腹經(jīng)綸的人不一定能成為百萬富翁,而那些不讀書、能投機鉆營的很可能是億萬富翁。所以社會上流行了讀書無用論,一些著名大學的一些知名學者和教授更是大聲疾呼,這種功利性的讀書方式、這種價值取向、這種辦學模式,培養(yǎng)不出國際知名大家。
但在西方有句諺語叫“你是什么,取決于你讀了什么”。許多政治家和企業(yè)家喜歡讀書,那些愛讀書的政商名流總是閃爍出不一般的氣質(zhì)。布什和默克爾喜歡讀圣經(jīng),希拉里對女性題材的書情有獨鐘,克林頓在牛津大學時,一年讀300本書;法國前總統(tǒng)希拉克,非常喜歡李白和杜甫,尤其是對浪漫主義詩人李白情有獨鐘。古巴前*卡斯特羅,喜歡讀毛澤東的《論持久戰(zhàn)》。日本商人讀書大大超過其他國家的企業(yè)家,資生堂創(chuàng)始人福原家族的福原義春,讀書范圍從社會上的暢銷書到原版的法國最新哲學、美學書籍,再到美國最新思潮方面的著作,多有涉及。東芝全球總裁田厚聰也是特別能讀書的人。和他交談時,能從哲學、電子最新產(chǎn)品、核電等一個勁地談下去,他甚至對清末重臣曾國藩的事跡也如數(shù)家珍。
真正想讀書的人應如何讀書?曾國藩用“涵泳”二字,給以概括,講得非常透徹,告誡讀書要視書如水。曰:涵者,如春雨之潤花,如清渠之溉稻,過小則枯槁,國大則傷澇,適中則涵養(yǎng)而勃興。泳者,如魚之游水,如人之濯足。程子謂魚躍于淵,活波波地;莊子言濠粱觀魚,安知非樂?此魚水之快也。左太沖有“濯足萬里流”之句,蘇之瞻有夜臥濯足詩,由浴罷詩,此人性樂水者之一快也。善讀書者須視書如水,而視此心如花如稻如魚如濯足,則涵泳二字庶可得之于意言之表!
當然現(xiàn)在社會,利益充斥,各種書籍也商業(yè)化味道很濃,很多書有華麗的外表,內(nèi)容卻不上檔次,甚至庸俗不堪,這些書不看倒好,看了傷心費神!所以對書的選擇也很重要。不讀無用之書,更不能讀歪門邪道之書。讀了那樣的書,反倒會賠了夫人又折兵!
書 生
上蒼賜人以三書,一曰有字之書,二曰無字之書,三曰心靈之書。此三者,同出而異名,殊途而同歸。讀書者可稱書生,而凡世間之人,或多或寡,必讀此三書,故世間之人皆為書生也。
有字之書,文章著述也。以一字概之,是為錄。往圣先賢著經(jīng)典,而后人傳習之;詩仙詞圣書佳句,而后人吟詠之。有字之書,乃作文章者之見聞經(jīng)歷、所思所想,付諸于文。孔夫子所著之《春秋》,太史公所著之《史記》,皆屬有字之書也。李太白狂歌之《將進酒》,杜子美哀嘆之《石壕吏》,亦屬有字之書也。以文章傳道義,以詩篇記良辰,此有字書之真諦也。
無字之書,生活經(jīng)歷也。以一字概之,是為行。勞心柴米油鹽,遠游名山大川,皆讀無字之書也。無字之書是為行萬里路,如古徐霞客之游覽,如馬可波羅之遠渡。于萬化冥合之間,讀自然造物之書。鬼斧神工,最美之書乃天成。無字之書亦是平日生活,秋風卷屋,五斗折腰,利鎖名韁,虛苦勞神。于困頓失意之時,讀淚濕汗浸之書。披荊斬棘,最重之書乃人生。
心靈之書,思想精神也。以一字概之,是為己。人即心,心即道,道即天,天人合一。人以心觀宇宙,觀宇宙亦是觀心。陸九淵曾言:“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心靈之書包羅萬象,可絕非萬象本身也?档、柏拉圖之思考,于此二人乃心靈之書,而其著述非心靈之書,故此書無法外借也。心靈之書乃思想本身,發(fā)于人,終于人。凡世間之人皆有心靈之書,而此中玄奧不可言傳。
文人以有字之書錄無字之書,圣人以有字之書傳心靈之書;學者以無字之書習有字之書,行者以無字之書證心靈之書;賢者以心靈之書衍有字之書,哲人以心靈之書明無字之書。此三書連環(huán)相扣,缺一不可。書生在世,讀盡經(jīng)典,而讀此三書斷不可厚此薄彼,需雨露均沾,相輔相成。
失有字之書,則文明難以傳承發(fā)展;略無字之書,則學問皆如紙上談兵;缺心靈之書,則人生渾若傀儡木偶。幸上蒼非慳吝之輩,播此三書于人間。是故世人盡能讀此三書,行此三書,傳此三書。
故世人皆能成書生也。
杭二中教師的精彩點評
豪逸之文美在規(guī)范 文章有對“三書”內(nèi)容的界定,有對“三書”作用的評價,更有對“三書”彼此之間關聯(lián)的闡述......彰顯了一篇論述文規(guī)范、嚴密的結(jié)構(gòu)。規(guī)范背后是豪逸縝密的思維。
豪逸之文美在才氣 文章一氣呵成,文不加點。語言文白相間,讀來無晦澀之感,反更顯雅致脫俗;內(nèi)容涉古今中外,汪洋恣意,尤對中國古典詩詞,更是信手拈來,從而妙筆生花。才氣背后是豪逸博覽群書的積淀。
豪逸之文美在通透 文章中對“三書”的閱讀,實為一個少年對自己人生之路的要求和展望:閱讀,行走,思考,傳承!安弊约褐畬W識,“雅”自己之生活,從而“博雅”自己之境界。通透背后是豪逸的赤子之心。
愿美文共賞!??語文老師 李蒔春
杭二中校長的精彩點評
一個通透的人才能寫出如此通透的作文!??校長 葉翠微
人生總是從不成熟走向成熟
作者:暮初
一個成熟的社會人需要具備獨立的生存能力和思考能力。從這一基本要求來看,任何人在出生之初都是不成熟的。人都是在后天的各種學習和實踐中逐漸成熟的。
因此,不斷的知識學習和社會實踐就是人們走向成熟的必由之路!墩撜Z》中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就揭示了這一點。
從生物學、社會學和心理學等學科常識來看,人與人之間的智能差別其實并不如人們所想象的那么大。主要的差異在于知識積累程度和對事物思考的深度。因此,知識學習和社會實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人們一般認為,知識學習和社會實踐是一個綜合的過程,其間涉及向書本學習,向社會學習,以及加強自身的道德修養(yǎng)(古代稱之為“誠意正心”)和提高精神境界,因而都會或多或少地涉及所謂的人生三本書,即“有字之書”、“無字之書”和“心靈之書”。當然,為適應社會的任何學習都是必要的,但僅僅停留在這一個層面則是狹隘和籠統(tǒng)的。
在知識爆炸的時代,各種書籍的數(shù)量猶如海洋,但人的時間和精力有限,因而學不勝學。而且,各種書籍中所包含的知識和思想良莠不齊、魚龍混雜。因此有所選擇就成為一個重大的問題。同樣,向社會學習什么、如何學,如何看清真?zhèn)、辨明是非;以及在如何開展自身道德修養(yǎng)和精神境界的提升等學習過程中也都涉及知識選擇和實踐的路徑選擇等問題。
實踐的路徑選擇得當,就會事半功倍;知識選擇得當,就會有所增益。反之則會迷失在學習的海洋之中,失去人生目標,令人無所收益,徒勞無功。因此,對于讀“有字之書”而言,并不能全盤接受,不僅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要點在于明理和辨明是非。通過比較、分析,以及獨立思考,以批判的精神,獲取書本中的精要及其符合客觀規(guī)律的內(nèi)容。這才能取得讀書的實效。
對于“無字之書”而言,要點在于將書本知識及時與社會實踐結(jié)合起來,以“知行合一”為宗旨,通過在事上磨,獲得自己的親身感受和對社會的真實感知。
任何書本知識必須經(jīng)過內(nèi)心的消化和甄別,而不是惟教條作為宗旨。孟子說過“盡信書,則不如無書”,這是因為在古代,讀書的風氣大都是惟圣賢說過的話為準則,而不是從事實出發(fā),因而不敢輕易懷疑,缺乏質(zhì)疑的精神。大都沒有真正從真理的角度來認真思考現(xiàn)存理論的正確性、有效性和適用性。這應當引以為誡。
在社會實踐中得到體驗和認知的過程稱之為“無字之書”。由于“無字之書”是無形的,因而讀取這本書的路徑和方法則更加很重要。從人的全面發(fā)展要求,即人自身的全面性和完整性而言,“無字之書”不僅要結(jié)合“有字之書”一起讀,更善于結(jié)合“心靈之書”(即關乎精神境界和心理健康的知識和認知)一起讀。人的一生,使自己的內(nèi)心保持強大,做到“自尊無畏”,遠比獲得財富來得重要。否則,再多的財富也終將失去。
問題是,無論“有字之書”、“無字之書”以及“心靈之書”,都或多或少地對于一個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構(gòu)成產(chǎn)生一定的影響。在讀這三本書的時候,除了要保持積極的心態(tài)之外,必須以守住基本的道德底線作為前提條件。而遵循公序良俗,遵守法律規(guī)范都是作為一個成熟的社會人的必要條件。
總而言之,既然是學習,就涉及學什么和怎么學的問題。畢竟,無論什么形式的書,其核心價值在于包含于其中的思想和智慧,而不是承載思想和智慧的有形或無形的載體。
但是,人生又是一個極其復雜和變化的過程,是一個“學習”和“有為”相結(jié)合的過程。人的一生,不僅是關注于學習,以及加強自身的內(nèi)在修為,增強自己的能力而獨善其身。人生的意義在于積極投身于社會,服務于社會,這才是完整的人生。也就是說,之所以要學習各種知識和技能,并不僅僅為了自身的成長,還有為社會付出的問題。
我們總是索取太多,而付出較少;精神依賴太多,而獨立思考較少;利已太多,利他太少。我們在努力追求精神和知識充實的過程中,卻忘記了最初為什么要出發(fā)。
平心而論,讀什么書只是形式和過程,為什么要讀書才是我們應當思考的問題。當每個人都為了振興中華而讀書,不論他讀什么書,那么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就會有一個較高的起點,眼界也會較開闊。如果大多數(shù)人能這樣理解,就會在一個共同目標之下,加深人們相互之間的理解和溝通,和諧社會才會有一個共同的基礎。當一個個這樣成熟的人共同構(gòu)成一個成熟社會之時,這才是理想的社會形態(tài)。我們?nèi)巳算裤嚼硐肷鐣慕,但自己總是不愿意有所付出、有所犧牲?br/>正是由于我們漸漸對于為什么要讀書的目的模糊起來,所以就連讀“三本書”這樣最初級的事情也需要重新認知,這也是社會環(huán)境形成頹廢氣氛、自甘墮落的苗頭。現(xiàn)代社會的進步到了如此的地步,但中國媒體還要向中國公眾宣傳和呼吁加強讀書這件事,這也正是一種最現(xiàn)實的諷刺。
人生總是從不成熟走向成熟。成熟的程度取決于對待學習的態(tài)度。其實,每個人的人生就是在寫一本書,在人生的漫長過程中,沒有人給你評點分數(shù),但這個分數(shù)每個人心中自知。無愧于自己的一生,這就是學習的終極目標,也是為什么要開展終身學習的理由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