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公布2017年海洋科學類專業(yè)大學排行榜的前20強名單。
海洋科學類大學排名數據
排 名 | 學校名稱 | 星 級 | 學校數 |
1 | 中國海洋大學 | 5★ | 36 |
2 | 廈門大學 | 4★ | 36 |
3 | 中山大學 | 4★ | 36 |
4 | 南京大學 | 4★ | 36 |
5 | 浙江海洋學院 | 4★ | 36 |
6 | 浙江大學 | 4★ | 36 |
7 | 河海大學 | 4★ | 36 |
8 |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 3★ | 36 |
9 | 上海海洋大學 | 3★ | 36 |
10 | 天津科技大學 | 3★ | 36 |
11 | 山東大學 | 3★ | 36 |
12 |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 3★ | 36 |
13 | 淮海工學院 | 3★ | 36 |
14 | 大連海洋大學 | 3★ | 36 |
15 | 海南大學 | 3★ | 36 |
16 | 大連海事大學 | 3★ | 36 |
17 | 廣東海洋大學 | 3★ | 36 |
18 | 寧波大學 | 3★ | 36 |
中國海洋大學(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簡稱海大或中國海大(OUC),原名私立青島大學,位于山東省青島市,始建于1924年,2002年更名為中國海洋大學。學校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重點綜合性大學,是國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之一,入選2011計劃、111計劃、北極大學聯盟、IAMRI聯盟、海洋大學聯盟、是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首批批準的具有博士、碩士、學士學位授予權的單位,國家首批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yǎng)計劃、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yǎng)計劃改革試點高校,世界大學學術排名內地排名33,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牽頭高校 。
學校轄嶗山、魚山和浮山三個校區(qū),設有17個院(系),1個基礎教學中心,1個社會科學部,69個本科專業(yè)。學校有13個博士后流動站、13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34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生命科學領域、地球科學領域已經實現集群式發(fā)展。學校有在冊各類學生45700余人,其中全日制博士研究生1700余人、碩士研究生7200余人、本科生15400余人,留學生900余人,在職攻讀碩士學位研究生5400余人、繼續(xù)教育生15000余人。
廈門大學
廈門大學(Xiamen University),簡稱廈大(XMU),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的全國重點大學,是國家“211工程”、“985工程”重點建設高校,是國家“2011計劃”牽頭高校。入選“111計劃”、“珠峰計劃”、“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yǎng)計劃”、“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yǎng)計劃”、“卓越醫(yī)生教育培養(yǎng)計劃”、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是全國31所副部級中管高校。學校由著名愛國華僑領袖陳嘉庚先生于1921年創(chuàng)辦,是中國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華僑創(chuàng)辦的大學,是國內最早招收研究生的大學之一,被譽為“南方之強”。
截至2015年3月,學校占地超過9000畝,其中思明校區(qū)位于廈門本島南端,占地2596畝,漳州校區(qū)占地2568畝,翔安校區(qū)占地3645畝。7月,廈門大學馬來西亞分校動工建設。校舍建筑總面積210萬平方米,圖書館館藏紙質圖書總量468萬冊,固定資產總值46億元,儀器設備總值超過18億元。校園高速信息網絡建設的規(guī)模、水平居全國高校前列并成為CERNET2的核心節(jié)點之一。
學校設有研究生院、27個學院(含76個系)和14個研究院,187個博士學位授予點,276個碩士學位授予點,92個本科專業(yè)。有在校生40000余人(本科生19379人,碩士生18085人,博士生3001人),其中外國留學生及港、澳、臺學生3600余人。
中山大學
中山大學(Sun Yat-sen University, SYSU),簡稱“中大”,由孫中山先生創(chuàng)辦,有著一百多年辦學傳統,是中國南方科學研究、文化學術與人才培養(yǎng)的重鎮(zhèn)。
中山大學是教育部和廣東省共建的全國重點大學,是國家“985工程”、“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同時也是“珠峰計劃”、“111計劃”、“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yǎng)計劃”、“卓越醫(yī)生教育培養(yǎng)計劃”實施高校。中山大學已經成為一所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現代綜合性大學,正在向世界一流大學邁進,努力成為全球學術重鎮(zhèn)。
中山大學具有人文社科和理醫(yī)工多學科厚實基礎,不斷追求學術創(chuàng)新,以國際視野開放辦學,現已形成了“綜合性、創(chuàng)新性、開放性”的特色。學校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致力于培養(yǎng)“德才兼?zhèn)、領袖氣質、家國情懷”的優(yōu)秀人才;傳承優(yōu)秀文化,追求卓越創(chuàng)新,促進國家社會文明事業(yè)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