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絕紀念魯迅八十壽辰,一共有兩首詩,作者是毛澤東,這首詩贊揚了魯迅先生與惡勢力不屈不饒的斗爭精神,歌頌魯迅先生偉大的人格和剛烈的血氣,下面是這兩首的原文以及賞析,歡迎大家參考閱讀~!
【原文】
七絕紀念魯迅八十壽辰
作者:毛澤東
其一
博大膽識鐵石堅,刀光劍影任翔旋。
龍華喋血不眠夜,猶制小詩賦管弦。
其二
鑒湖越臺名士鄉(xiāng), 憂忡為國痛斷腸。
劍南歌接秋風吟, 一例氤氳入詩囊。
七絕紀念魯迅八十壽辰翻譯:無
七絕紀念魯迅八十壽辰字詞解釋:
1.魯迅,原名周樹人,浙江紹興人,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2.龍華喋血不眠夜:指1937年2月7日深夜,國民黨反動派在上海龍華,秘密殺害包括“左聯(lián)”作家柔石、胡也頻、李偉森、白莽、馮鏗在內的革命青年共二十三人一事。喋血,血流遍地。
3.猶制小詩賦管弦:猶制小詩,指魯迅作《七律·無題》詩。賦管弦,指配上音樂。
4.鑒湖越臺名士鄉(xiāng):鑒湖,在浙江省紹興市城西南兩公里。附近有山陰(今紹興)人陸游吟詩處的快閣。清末女革命家秋瑾亦是山陰人,自號鑒湖女俠。越臺,即越王臺,春秋時越王勾踐在會稽為招賢士而建。本句是說,魯迅的故鄉(xiāng)紹興是古今名人薈萃之地。
5.劍南歌接秋風吟:劍南歌,指陸游的詩集《劍南詩稿》所收詩作。秋風吟,指秋瑾作的《秋風曲》詩和被清政府殺害前書寫的唯一供詞“秋風秋雨愁煞人”。接秋風吟,與秋風吟一起。
6.一例氤氳(yīnyūn)入詩囊:一例,意即一律、一樣。氤氳:形容煙或云氣很盛,這里比喻陸游、秋瑾與魯迅的詩篇,富有詩味和愛國熱忱。詩囊,裝詩稿的袋子。
七絕紀念魯迅八十壽辰背景:
1937年,當魯迅逝世一周年之際,在延安舉辦了紀念會,毛澤東發(fā)表了專門的演說,深入地論述了魯迅的精神,稱贊了魯迅的政治遠見、斗爭精神和犧牲精神。1940年,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論》中強調:“魯迅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他不但是偉大的文學家,而且是偉大的思想家和偉大的革命家。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寶貴的性格。魯迅是在文化戰(zhàn)線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數(shù),向著敵人沖鋒陷陣的最正確、最勇敢、最堅決、最忠實、最熱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后來毛澤東多次提到魯迅。1961年9月25日,是魯迅誕辰八十周年紀念日。為了紀念魯迅,毛澤東熱情洋溢地寫下這首詩。
七絕紀念魯迅八十壽辰賞析:
第一首以20世紀30年代文化戰(zhàn)線上“圍剿”和反“圍剿”這一充滿刀光血影的尖銳斗爭場景為背景,反襯出魯迅先生堅定的意志和無畏的氣概。稱頌魯迅先生在陰森恐怖的環(huán)境里,毫無畏懼地以筆作刀槍,與敵人鏖戰(zhàn)。 第二首從精神文化淵源上發(fā)掘魯迅先生與他家鄉(xiāng)歷史上愛國詩人陸游、秋瑾一脈相承的關系,贊頌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蘊,使魯迅精神得以升華。
《七絕二首》第一首的起句盛贊魯迅的廣闊襟懷,遠見卓識,以及堅如磐石的原則立場。大氣包舉,籠罩全篇。次句承轉。“刀光劍影”一詞形象地再現(xiàn)了第一次國內革命戰(zhàn)爭失敗之后白色恐怖的嚴酷。“任翔旋”生動描寫了魯迅在文化“圍剿”下英勇無畏、機動靈活的戰(zhàn)斗英姿。魯迅后期嫻熟地掌握了辯證法,不但高瞻遠矚,愛憎分明,而且巧妙地運用了“鉆網(wǎng)戰(zhàn)術”、“壕塹戰(zhàn)術”,使一時其勢洶洶的文氓、文探、文化劊子手們終于一敗涂地。魯迅在反文化“圍剿”戰(zhàn)役中建樹的不朽功勛,魯迅后期雜文所取得的輝煌思想藝術成就,都是辯證法的勝利。第三句宕開一層,具體點出了轟動中外文壇的左聯(lián)五烈士遇難事件,內容由虛而實。“龍華喋血”,系指國民黨政府于1931年2月7日秘密殺害二十余位革命志士(其中包括左聯(lián)五烈士)的駭人聽聞的暴行,F(xiàn)已查明,這批革命者是在集會抵制王明在六屆四中全會上推行的左傾機會主義路線時而分頭被捕的。左聯(lián)五烈士的犧牲,使魯迅經(jīng)歷了繼三一八慘案、四一二政變之后的又一次巨大震動。他因自己失去了很好的朋友,中國失去了很好的青年而徹夜不眠。先前,魯迅閱讀意大利著名詩人但丁《神曲》一書的“地獄篇”,曾驚異于這作者設想的殘酷,但目睹革命者淤積的凝血,魯迅感到但丁還是仁厚的:“他還沒有想出一個現(xiàn)在已極平常的慘苦到誰也看不見的地獄來。”
末句統(tǒng)攝全詩。一個“猶”字,突出了魯迅在黑暗暴力的進襲面前不避風險,挺然屹立,頑強抗爭的韌的戰(zhàn)斗精神。“小詩”,指魯迅的《七律·慣于長夜過春時》(亦稱《無題》或《悼柔石詩》)。這首詩慷慨悲愴,氣壯情真,表達了魯迅“怒向刀叢覓小詩”的堅強斗志。毛澤東愛讀魯迅詩,尤欣賞魯迅那些激情澎湃、筆挾風雷的詩句,并常予援引,用以教育黨內外同志。毛澤東顯然對魯迅的這首千古絕唱留下了特別深刻的印象,并把這首詩視為體現(xiàn)魯迅革命精神的代表作之一。
《七絕二首》第二首雖然字面上未提魯迅,但卻深刻揭示了魯迅賴以植根、成長的文化沃土和給魯迅以豐富精神滋養(yǎng)的愛國主義優(yōu)良傳統(tǒng),與第一首有著不可分割的內在聯(lián)系。
七絕之二的首句,寓情于景,由物及人,景、情、人融為一體。“鑒湖”“越臺”是魯迅故鄉(xiāng)浙江紹興的代表性景物,象征著萌生于于越部族時代的源遠流長的吳越文化。“名士”一詞在這里泛指在中國歷史上為國家進步、民族振興作出過不同貢獻的仁人志士。魯迅在《〈會稽郡故書雜集〉序》中寫道:“會稽古稱沃衍,珍寶所聚,海岳精液,善生俊異”,意思與此相同。在紹興輩出的“名士”中,魯迅就是最杰出的代表人物。
七絕之二次句的“憂忡”,即憂心忡忡,形容紹興歷代先賢具有為國為民憂慮不安并舍身相報的美德。“痛斷腸”,形容這些優(yōu)秀人物在國運艱難、危機四伏的年代痛心疾首,力挽狂瀾于既倒。從“壯心未與年俱老,死去猶能作鬼雄”的南宋愛國詩人陸游,到臨刑前以“秋風秋雨愁煞人”為唯一供詞的反清志士、鑒湖女俠秋瑾,就都具有一脈相承的憂患意識和愛國激情。他們的優(yōu)秀詩作,連同魯迅在中國黎明前最黑暗年代制作的小詩,無一例外地成為了中國詩歌寶庫的珍品,全都融入了中國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的血脈。
毛澤東《七絕二首》遣詞造句都是從內容出發(fā),隨意揮寫,有的詩句并不完全為格律所拘。全詩風格雄渾,氣勢挺拔,充滿陽剛之美。詩中的議論與形象相結合,與史實相結合,運用了一些并不生僻的典故,增強了作品的概括力,激起了讀者的無盡聯(lián)想。毛澤東這兩首七絕的成功,既取決于他對古典詩詞的深厚造詣,又取決于他對魯迅作品和精神的深刻理解。他雖然運用的是舊體詩的形式,但描寫的是新的人物,滲透的是新的感情,閃耀著的是時代精神的光芒。魯迅《七絕·贈人二首》中有“須臾響急冰弦絕,但見奔星勁有聲”之句。毛澤東《七絕二首》中詩句,音量之宏,音力之厚。
七絕紀念魯迅八十壽辰點評:
1,蔡清富:靈犀相通,知音可貴。
2,陳漱渝:毛澤東與魯迅是現(xiàn)代中國的兩位巨人,這兩位巨人的心靈是相通的。
毛澤東歷史貢獻:
一、毛澤東引導中國走上發(fā)展道路,確立了基本制度。
二、毛澤東領導中國人民開辟了道路,開始了沿著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紀元。
三、開創(chuàng)了人民當家作主的*,開始了實現(xiàn)民主的艱辛而曲折的探索。
四、奠定了中國共產(chǎn)黨的執(zhí)政地位,對保持馬克思主義政黨的先進性和執(zhí)政地位作了不懈的探索。
五、奠定了新中國在國際上的大國地位,為開創(chuàng)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作了不懈的努力。
人物評價:
毛澤東雖然在晚年犯了嚴重的錯誤,但是就他的一生來看,他對中國革命的不可爭論的功績遠大于他的過失,他的功績是第一位的,錯誤是第二位的,他仍然受到中國人民的崇敬。中國共產(chǎn)黨在他逝世5年以后,對他的全部革命活動和革命思想以中央委員會決議的形式作出了全面的評價。毛澤東思想作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發(fā)展,仍然是中國共產(chǎn)黨的指導思想。
作者資料:
毛澤東(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潤之(原作詠芝,后改潤芝),筆名子任。湖南湘潭人。詩人,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戰(zhàn)略家和理論家,中國共產(chǎn)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1949至1976年,毛澤東擔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他對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發(fā)展、軍事理論的貢獻以及對共產(chǎn)黨的理論貢獻被稱為毛澤東思想。因毛澤東擔任過的主要職務幾乎全部稱為主席,所以也被人們尊稱為“毛主席”。毛澤東被視為現(xiàn)代世界歷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時代》雜志也將他評為20世紀最具影響100人之一。
七絕紀念魯迅八十壽辰就為您介紹到這里,希望它對您有幫助,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不妨分享給您的好友吧,更多你想要的詩句、古詩詞,這里都有!
關注微信公眾號:miyu_88,精彩內容每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