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nèi)蒙古所有的區(qū)縣名單有哪些

思而思學網(wǎng)

內(nèi)蒙古首府呼和浩特市。轄9個地級市、3個盟(合計12個地級行政區(qū)劃單位),23個市轄區(qū)、11個縣級市、17個縣、49個旗、3個自治旗(合計103個縣級行政區(qū)劃單位)。具體名單見下表。

一、內(nèi)蒙古所有的區(qū)縣名單有哪些

縣級以上行政區(qū)劃一覽

呼和浩特市轄4個市轄區(qū)、4個縣、1個旗,市政府駐新城區(qū)

新城區(qū)(成吉思汗大街街道)回民區(qū)(鋼鐵路街道) 玉泉區(qū)(昭君路街道)

賽罕區(qū)(昭烏達路街道)

土默特左旗(察素齊鎮(zhèn))托克托縣(雙河鎮(zhèn))和林格爾縣(城關鎮(zhèn))

清水河縣(城關鎮(zhèn))武川縣(可可以力更鎮(zhèn))

包頭市轄6個市轄區(qū)、1個縣、2個旗,市政府駐昆都侖區(qū)

東河區(qū)(河東街道)昆都侖區(qū)(少先路街道)青山區(qū)(青福鎮(zhèn))

石拐區(qū)(石拐街道)白云鄂博礦區(qū)(通陽街道) 九原區(qū)(沙河街道)

土默特右旗(薩拉齊鎮(zhèn))固陽縣(金山鎮(zhèn))

達爾罕茂明安聯(lián)合旗(百靈廟鎮(zhèn))

呼倫貝爾市轄2個市轄區(qū)、4個旗、3個自治旗,代管5個縣級市,市政府駐海拉爾區(qū)

海拉爾區(qū)(正陽街道) 扎賚諾爾區(qū)(第三街道) 阿榮旗(那吉鎮(zhèn))

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尼爾基鎮(zhèn)) 鄂倫春自治旗(阿里河鎮(zhèn))

鄂溫克族自治旗(巴彥托海鎮(zhèn))  陳巴爾虎旗(巴彥庫仁鎮(zhèn))

新巴爾虎左旗(阿木古郎鎮(zhèn))新巴爾虎右旗(阿拉坦額莫勒鎮(zhèn))

滿洲里市(東山街道) 牙克石市(新工街道) 扎蘭屯市(興華街道)

額爾古納市(拉布大林街道)根河市(河西街道)

興安盟轄2個縣級市、1個縣、3個旗,盟公署駐烏蘭浩特市

烏蘭浩特市(和平街道)阿爾山市(溫泉街道)

科爾沁右翼前旗(科爾沁鎮(zhèn))科爾沁右翼中旗(巴彥呼碩鎮(zhèn)) 扎賚特旗(音德爾鎮(zhèn))

突泉縣(突泉鎮(zhèn))

通遼市轄1個市轄區(qū)、1個縣、5個旗,代管1個縣級市,市政府駐科爾沁區(qū)

科爾沁區(qū)(西門街道)

科爾沁左翼中旗(?垫(zhèn)) 科爾沁左翼后旗(甘旗卡鎮(zhèn))開魯縣(開魯鎮(zhèn))

庫倫旗(庫倫鎮(zhèn)) 奈曼旗(大沁他拉鎮(zhèn)) 扎魯特旗(魯北鎮(zhèn))

霍林郭勒市(莫斯臺街道)

赤峰市轄3個市轄區(qū)、2個縣、7個旗,市政府駐松山區(qū)

紅山區(qū)(站前街道)元寶山區(qū)(平莊城區(qū)街道) 松山區(qū)(振興街道)

阿魯科爾沁旗(天山鎮(zhèn))巴林左旗(林東鎮(zhèn))巴林右旗(大板鎮(zhèn))

林西縣(林西鎮(zhèn)) 克什克騰旗(經(jīng)棚鎮(zhèn)) 翁牛特旗(烏丹鎮(zhèn))

喀喇沁旗(錦山鎮(zhèn))寧城縣(天義鎮(zhèn)) 敖漢旗(新惠鎮(zhèn))

錫林郭勒盟轄2個縣級市、1個縣、9個旗,盟公署駐錫林浩特市

二連浩特市(烏蘭社區(qū))錫林浩特市(希日塔拉街道)

阿巴嘎旗(別力古臺鎮(zhèn))蘇尼特左旗(滿都拉圖鎮(zhèn)) 蘇尼特右旗(賽漢塔拉鎮(zhèn))

東烏珠穆沁旗(烏里雅斯太鎮(zhèn)) 西烏珠穆沁旗(巴拉嘎爾高勒鎮(zhèn)) 太仆寺旗(寶昌鎮(zhèn))

鑲黃旗(新寶拉格鎮(zhèn)) 正鑲白旗(明安圖鎮(zhèn)) 正藍旗(上都鎮(zhèn))

多倫縣(多倫淖爾鎮(zhèn))

烏蘭察布市轄1個市轄區(qū)、5個縣、4個旗,代管1個縣級市,市政府駐集寧區(qū)

集寧區(qū)(新體路街道)

卓資縣(卓資山鎮(zhèn))化德縣(長順鎮(zhèn)) 商都縣(七臺鎮(zhèn))

興和縣(城關鎮(zhèn)) 涼城縣(岱海鎮(zhèn)) 察哈爾右翼前旗(土貴烏拉鎮(zhèn))

察哈爾右翼中旗(科布爾鎮(zhèn))察哈爾右翼后旗(白音察干鎮(zhèn)) 四子王旗(烏蘭花鎮(zhèn))

豐鎮(zhèn)市(北城區(qū)街道)

鄂爾多斯市轄2個市轄區(qū)、7個旗,市政府駐康巴什區(qū)

東勝區(qū)(天驕街道) 康巴什區(qū)(濱河街道)

達拉特旗(樹林召鎮(zhèn)) 準格爾旗(薛家灣鎮(zhèn)) 鄂托克前旗(敖勒召其鎮(zhèn))

鄂托克旗(烏蘭鎮(zhèn))杭錦旗(錫尼鎮(zhèn)) 烏審旗(嘎魯圖鎮(zhèn))

伊金霍洛旗(阿勒騰席熱鎮(zhèn))

巴彥淖爾市轄1個市轄區(qū)、2個縣、4個旗,市政府駐臨河區(qū)

臨河區(qū)(解放街道)

五原縣(隆興昌鎮(zhèn))磴口縣(巴彥高勒鎮(zhèn)) 烏拉特前旗(烏拉山鎮(zhèn))

烏拉特中旗(海流圖鎮(zhèn))烏拉特后旗(巴音寶力格鎮(zhèn))杭錦后旗(陜壩鎮(zhèn))

烏海市轄3個市轄區(qū),市政府駐海勃灣區(qū)

海勃灣區(qū)(鳳凰嶺街道)海南區(qū)(拉僧仲街道) 烏達區(qū)(新達街道)

阿拉善盟轄3個旗,盟公署駐阿拉善左旗

阿拉善左旗(巴彥浩特鎮(zhèn)) 阿拉善右旗(巴丹吉林鎮(zhèn)) 額濟納旗(達來呼布鎮(zhèn))

二、內(nèi)蒙古所有區(qū)縣介紹

1.呼和浩特市

1575年建成,名為呼和浩特,1575年明朝曾賜名“歸化城”,清政府于1735年在歸化城東北5里處,新建綏遠城,1913年將規(guī)劃與綏遠二城合并為“歸綏縣”,1945年,民國政府設立歸綏市,1954年,恢復呼和浩特名稱。

新城區(qū)

始建于清朝乾隆四年(1739年),是由清代建造的“綏遠城”,1952年,改稱新城區(qū),1966年,更名為東風區(qū),1979年,恢復新城區(qū)。

回民區(qū)

1950年12月19日前,今回民區(qū)歷史上沒有獨立建置。1950年,稱回民自治區(qū),1956年,改為回民區(qū),1966年,更名為紅旗區(qū),1978年,恢復回民區(qū)。

玉泉區(qū)

玉泉區(qū)是呼和浩特市最早的古城所在地,清初稱“庫庫和屯”,1953年,改稱玉泉區(qū),1968年更名為向陽區(qū),1975年復稱玉泉區(qū)。

賽罕區(qū)

前身是呼和浩特市郊區(qū),2000年5月,原郊區(qū)改稱賽罕區(qū)。

托克托縣

元朝稱為脫脫城,1760年改為托克托理事同知廳,1884年又改稱托克托縣。

清水河縣

清乾隆元年設置清水河協(xié)理通判廳,光緒十年改為撫民通判廳,1914年,改廳為清水河縣。

武川縣

光緒二十九年,置武川廳,1912年,改廳為縣。

土默特左旗

1934年,稱土默特特別旗,1950年,土默特旗人民政府正式成立,1965年,撤銷土默特旗,改設土默特左右二旗。

和林格爾縣

雍正六年設和林格爾理事通判廳,民國元年(1912年)改廳為和林格爾縣署,民國十七年(1928年),改縣署為縣政府。1950年2月5日,原國民黨縣政府撤消,正式成立了和林格爾縣人民政府。

2.通遼市

清初建制哲里木盟;1951年,析通遼縣城關區(qū)設通遼市,為盟政府所在地;1986年,通遼縣建制撤銷,并入通遼市;1999年,撤銷哲里木盟和縣級通遼市,設立地級通遼市。

科爾沁區(qū)

1918年由遼源縣析置通遼縣;1951年設通遼市。1999年,設立地級通遼市,市人民政府駐新設立的科爾沁區(qū)?茽柷邊^(qū)以原縣級通遼市的行政區(qū)域為科爾沁區(qū)的行政區(qū)域。

霍林郭勒市

1982年設立霍林河辦事處;1985年成立霍林郭勒市。

科爾沁左翼中旗

1636年,清朝按滿洲八旗制度,將漠南24個部落編為6盟49旗,科左中旗屬哲里木盟。

科爾沁左翼后旗

清順治七年(公元1650年)建制。

庫倫旗

1633年建曼殊希禮庫倫;1646年,建錫埒圖庫倫札薩克達喇嘛旗;1931年改稱庫倫旗。

奈曼旗

1636年將乃蠻部分編五十個佐領(蘇木),劃為一旗,稱“奈曼旗”。

扎魯特旗

1639年編為扎魯特旗。

開魯縣

1905年始設三旗墾務局;于1908年定名開魯縣。

3.包頭市

1938年,包頭設市,1945年實行市縣并存,1953年包頭撤縣留市。

東河區(qū)

1923年,立包頭設治局,1926年晉升為縣,1937年,改縣為特別市,1938年改為普通市,1950年,包頭市設一、二、三區(qū),1956年一區(qū)、二區(qū)和回民自治區(qū)合并為東河區(qū)。

九原區(qū)

原包頭市郊區(qū),1999年8月10日,包頭市郊區(qū)更名為九原區(qū)。

青山區(qū)

青山區(qū)是50年代建設起的新市區(qū),因位于大青山腳下,故得名青山區(qū)。

昆都侖區(qū)

昆都侖區(qū)是50年代發(fā)展起來的新市區(qū),由于昆都侖河由北向南流經(jīng)本區(qū),故得名昆都侖區(qū)。

石拐區(qū)

1950年,稱石拐溝礦區(qū),1956年,設石拐礦區(qū),1999年更名為石拐區(qū)。

白云鄂博礦區(qū)

前身為烏蘭察布盟白云腦包辦事處,始建于1955年,后經(jīng)國務院批準,于1958年建立白云腦包鎮(zhèn),同年,改制為白云鄂博礦區(qū)。

固陽縣

1919年,設立固陽設治局, 1926年,稱固陽縣,1958年,改為固陽區(qū),1961年,復改縣。

達爾罕茂明安聯(lián)合旗

達爾罕和茂明安系蒙古族部落名,達爾罕旗原為喀爾喀蒙古土謝圖汗部之一部分,1653年,設達爾罕旗。茂明安旗原為一部落名,后改為茂明安旗。1952年,兩旗合并為達爾罕茂明安聯(lián)合旗。

土默特右旗

乾隆初,設薩拉齊協(xié)理通判,1760年設理事通判廳,1865年改設同知廳,民國元年改縣設知事,這里兼屬土默特旗,1965年經(jīng)國務院批準,于1969年正式設置土默特右旗。

4.烏海市

1976年由烏達市和海勃灣市合并成立;1979年12月,將3個辦事處改設為區(qū)。

海勃灣區(qū)

1955年,設立桌子礦區(qū)辦事處;1958年更名為桌子山礦區(qū)人民委員會,1961年升為海勃灣市;1975年與烏達市合并成立烏海市;1979年改稱海勃灣區(qū)。

海南區(qū)

前為原海勃灣市轄境,1976年1月10日簡歷烏海市后,設置拉僧廟辦事處;1979年更名海南區(qū)。

烏達區(qū)

1958年從阿拉善旗析出,設立烏達旗;1961年升為烏達市;1975年與海勃灣市合并,更名烏達辦事處;1979年改為烏達區(qū)。

5.鄂爾多斯市

清朝順治六年(1649年),置伊克昭盟,2001年,伊克昭盟改名為鄂爾多斯市。

東勝區(qū)

清朝時期,稱東勝廳,民國元年,稱東勝縣,1983年為東勝市(縣級),1984年1月1日正式撤縣設市,2001年撤市設區(qū)。

康巴什區(qū)

前身為青春山經(jīng)濟技術開發(fā)區(qū),2004年更名為康巴什新區(qū)并啟動建設,2016年6月8日國務院正式批復設立縣級行政區(qū)。

伊金霍洛旗

乾隆年間(1736年),組成鄂爾多斯右翼前末旗(即札薩克旗)。1959年,取旗名“伊金霍洛旗”。

準格爾旗

1649年置鄂爾多斯左翼前旗,清末改準格爾旗。

達拉特旗

清順治六年為鄂爾多斯左翼后旗,清末設達拉特旗。

鄂托克旗

清順治六年(公元1649年)稱鄂爾多斯右翼中旗,1949年,鄂托克旗和平解放,1950年成立鄂托克旗人民政府。

鄂托克前旗

清時屬鄂爾多斯右翼中旗,1980年,置鄂托克前旗。

杭錦旗

清順治六年(1649年)杭錦旗建旗,時稱鄂爾多斯右翼后旗,清末易名杭錦旗。

烏審旗

1649年(順治六年)置鄂爾多斯右翼前旗。烏審,系蒙古族部落名,清朝時期,將部落名演化為旗名,稱烏審旗,民國建立以后,承襲清制,設旗衙門為政權(quán)機構(gòu)。1934年,民國政府將烏審旗衙門改為烏審旗政府。

6.巴彥淖爾市

1956年,成立巴彥淖爾盟,1958年,河套行政區(qū)、巴彥淖爾盟合并,成立新的巴彥淖爾盟。2003年,撤銷巴彥淖爾盟設立巴彥淖爾市。

臨河區(qū)

因南臨黃河,故名臨河,1929年建縣;1984年12月,臨河縣改設為臨河市(縣級);2003年12月1日,國務院批準撤消巴彥淖爾盟和縣級臨河市,設立巴彥淖爾市和臨河區(qū)。

五原縣

五原這個古地名源于夏朝。光緒二十九年(1903)析薩拉齊廳西部地區(qū)(達拉特、杭錦、烏拉特旗地區(qū))設五原廳;1912年設縣。1958年7月,撤銷達拉特后旗建制,轄區(qū)復并入五原縣轄領。至今,五原縣之建置再未改變。

磴口縣

1929年設磴口縣;1960年,撤銷磴口縣成立巴彥高勒市;1964年,撤銷巴彥高勒市恢復磴口縣;1971年盟府遷駐臨河,磴口縣為其所轄。

烏拉特前旗

順治六年(1649年),清廷將烏拉特三公旗從西拉木倫河西遷至穆納山(烏拉山)一帶駐牧,以加強邊疆戍衛(wèi),烏拉特前旗正式建制;民國初烏拉特前旗隸屬五原縣,仍然是旗縣并存,民國14年,在大佘太設立大佘太治局,民國20年改為安北縣治局;1950年7月10日,烏拉特前旗人民政府在哈拉汗西公旗成立。1960年3月,烏拉特前旗劃歸包頭市,1963年11月又劃歸巴彥淖爾盟。

烏拉特中旗

1648年,設烏拉特中旗。1952年10月15日,烏拉特中旗與烏拉特后旗合并,組成烏拉特中后聯(lián)合旗。1981年9月烏拉特中后聯(lián)合旗更名為烏拉特中旗。

烏拉特后旗

1952年設烏拉特中后聯(lián)合旗。1970年設潮格旗,1981年改名為烏拉特后旗。

杭錦后旗

民國元年(1912年),民國政府將鄂爾多斯左翼后旗更名為達拉特旗,將鄂爾多斯右翼后旗更名為杭錦旗(因其轄地原為突厥族“杭錦”部落所有,故名);1953年9月28日,以黃河為界,將杭錦后旗一分為二,黃河以南地區(qū)稱杭錦旗,黃河以北地區(qū)命名為杭錦后旗。

7.阿拉善盟

1697年(康熙三十六年),設旗編佐,正式設置阿拉善和碩特旗。1753年(乾隆十八年),設額濟納土爾扈特旗。1980年,成立阿拉善盟。

阿拉善左旗

1697年(康熙三十六年),設立阿拉善和碩特旗。1961年,設阿拉善左旗。

阿拉善右旗

1697年(康熙三十六年),設立阿拉善和碩特旗。1961年,建立阿拉善右旗。

額濟納旗

1753年(乾隆十八年),設置額濟納土爾扈特旗。1952年,額濟納土爾扈特旗改為額濟納旗自治區(qū)人民政府。1956年,額濟納自治旗改為額濟納旗。

8.赤峰市

到1955年12月31日,今赤峰市北部為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昭烏達盟,南部屬熱河省;1956年1月1日熱河省撤銷,全劃入昭烏達盟;1983年10月10日,撤銷昭烏達盟行政公署建制,建立赤峰市。

紅山區(qū)

紅山區(qū)原名赤峰,清乾隆七年(1742年)在此設烏蘭哈達巡檢司,烏蘭哈達之名從此始稱;1774年,烏蘭哈達巡檢司升烏蘭哈達通判廳;1778年,改烏蘭哈達廳為赤峰縣;1983年,原赤峰市改為紅山區(qū)。

元寶山區(qū)

元寶山區(qū)是赤峰市新建工礦區(qū),在歷史上很少有過完整的建制。1983年10月,撤銷昭烏達盟建制,設赤峰市,實行市管縣體制,設元寶山區(qū)。由原赤峰市平莊、五家、元寶山及原赤峰縣美麗河、小五家、哈拉卜吐、建昌營等鄉(xiāng)鎮(zhèn)及太平地鄉(xiāng)、安慶溝鄉(xiāng)部分村,喀喇沁旗山前鄉(xiāng)、馬蹄營子鄉(xiāng)、樓子店鄉(xiāng)部分村組成,以境內(nèi)元寶山命名。

松山區(qū)

1013年,置松山縣;1778年,改設赤峰縣;1983年改為赤峰市郊區(qū);1993年改名松山區(qū)。

寧城縣

1931年置大寧設治局,后改寧城設治局;1932年10月1日,改為寧城縣。

林西縣

1908年1月設置巴西縣,因位于巴林右旗西境,先稱“巴西”,后定“林西”。

阿魯科爾沁旗

1644年,始建阿魯科爾沁旗,至今沿用此名稱。

巴林左旗

遼上京臨潢府所在地;1923年,設立熱河巴林墾務局林東墾務分局;1925年,建立林東設治局;1932年,林東設治局正式升為林東縣;1947年稱巴林左翼旗政府;1954年,改稱巴林左旗人民委員會;1968年,成立巴林左旗革命委員會;1981年7月,撤銷巴林左旗革命委員會,恢復巴林左旗人民政府名稱;1983年,實行市管縣行政體制,昭烏達盟改為赤峰市,巴林左旗隸屬之,至今。

巴林右旗

順治五年稱巴林右翼旗;新中國建立后更名為巴林右旗;1969年,巴林右旗隨昭烏達盟劃歸遼寧省;1979年,巴林右旗隨昭烏達盟劃回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1983年,昭烏達盟改為赤峰市,巴林右旗隸屬赤峰市。

克什克騰旗

清順治九年(1652年)建置,迄今已有367年的歷史。

翁牛特旗

1634年析治為翁牛特左、右翼二旗;1947年春成立翁敖聯(lián)合旗;1949年改為翁牛特旗。

喀喇沁旗

1635年設旗制,劃分為喀喇沁左翼旗、喀喇沁右翼旗;1947年改稱喀喇沁右翼旗建西縣聯(lián)合政府;1949年5月改為喀喇沁旗人民政府。

敖漢旗

1636年,建制敖漢旗。

9.呼倫貝爾市

1912年,呼倫貝爾設特別行政區(qū);1945年10月建立呼倫貝爾自治省政府,1946年改稱呼倫貝爾自治政府;1948年改稱呼倫貝爾盟;1949年4月,呼倫貝爾盟和納文慕仁盟合并,稱呼倫貝爾納文慕仁盟,簡稱呼納盟;1954年,調(diào)整轄地并改稱呼倫貝爾盟;2001年,撤銷呼倫貝爾盟設立呼倫貝爾市。

海拉爾區(qū)

海拉爾區(qū)清雍正十年(1732年)建置,1734年建城(呼倫貝爾城), 2002年1月,撤市設區(qū)。

扎賚諾爾區(qū)

清宣統(tǒng)元年(1909年10月23日),臚濱府設立,扎賚諾爾被劃為“區(qū)”,歸臚濱府管轄;1930年9月扎賚諾爾設鎮(zhèn);1941年,設扎賚諾爾街公署;1945年1月1日,扎賚諾爾街改設扎賚諾爾市;1948年5月,扎賚諾爾市改稱扎賚諾爾區(qū)。

阿榮旗

原為索倫圍場,1933年設阿榮旗。1947年11月,阿榮旗人民政府正式成立。2001年,國務院批準撤銷呼倫貝爾盟設立地級呼倫貝爾市,阿榮旗隸屬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呼倫貝爾市管轄。

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

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設布特哈總管衙門;光緒三十二年(1906),設西布特哈。民國四年(1915),西布特哈地區(qū)籌建布西設治局,總管公署與設治局并存,由總管兼理政務;1932年成立偽滿洲國傀儡政權(quán),改布西設治局為莫力達瓦旗;1958年,經(jīng)國務院批準成立了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1969年4月,劃歸黑龍江省大興安嶺地區(qū)領導。1979年7月,劃歸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歸呼倫貝爾市管轄至今。

鄂倫春自治旗

1928年建立厄魯特旗;1932年合并成立索倫旗;1950年成立喜桂圖旗;1951年4月7日,成立鄂倫春旗。是全國三個少數(shù)民族自治旗之一。

鄂溫克自治旗

鄂溫克族自治旗成立于1958年,是全國三個少數(shù)民族自治旗之一。

陳巴爾虎旗

1919年建旗。

新巴爾虎左旗

1734年,建新巴爾虎左翼四旗;1947年改屬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1959年更名為新巴爾虎左旗,隸呼倫貝爾盟。1969年劃入黑龍江省,1979年復歸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2001年屬呼倫貝爾市。

新巴爾虎右旗

1920年,新巴爾虎仍為旗政權(quán)體制;1948年建立新巴爾虎右旗。

滿洲里

1890年左右,以“霍勒金布拉格”命名村,形成小型聚落;1903年東清鐵路全線通車,小城鎮(zhèn)興起,“霍勒金布拉格”被東清鐵路首站站名“滿洲里”取代;1939年改市;1969年7月,與呼倫貝爾盟一起劃歸黑龍江省管轄,仍隸呼倫貝爾盟。1979年7月,劃歸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管轄,仍隸呼倫貝爾盟。

牙克石市

1903年,東清鐵路通車,設鐵路車站定名“牙克什”,聚落由此興起;1932年,改為“牙克石”;1950年設喜桂圖旗,1983年改置牙克石市。

扎蘭屯市

1689年設布特哈總管;1915年設扎蘭屯稽墾局;1925年置雅魯縣;1933年置布特哈旗;1983年改為扎蘭屯市。

額爾古納市

1727年,清朝政府在額爾古納河流域設置了“卡倫”,管理邊務和內(nèi)政一直延續(xù)到民國;民國九年(1920年)建室韋縣和奇乾設治局,民國十年(1921年)設奇乾設治局為奇乾縣;1933年,偽滿洲國改室韋縣和奇乾縣為額爾古納左翼旗和額爾古納右翼旗;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合為額爾古納旗;1966年左、右兩旗分設,位于西部的稱額爾古納右旗;1994年撤右旗改設額爾古納市。

根河市

1966年4月1日,國務院批準撤銷額爾古納旗,設額爾古納右旗和額爾古納左旗。額爾古納左旗政府設在根河鎮(zhèn);1969年8月1日,額爾古納左旗隨同呼倫貝爾盟劃入黑龍江。1979年7月1日,額爾古納左旗又劃歸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1994年4月28日,國務院批準撤銷額爾古納左旗,設立根河市。

10.烏蘭察布市

1627年~1636年間(清朝天聰年間)開始正式命名為烏蘭察布盟。2003年12月01日,撤銷烏蘭察布盟和縣級集寧市,設立地級烏蘭察布市。

集寧區(qū)

集寧興建于清末民初,1956年4月撤銷平地泉鎮(zhèn),設立集寧市。2003年12月1日,經(jīng)國務院批準,撤銷烏蘭察布盟,設立烏蘭察布市(地級),撤銷集寧市,設立烏蘭察布市集寧區(qū)(縣級)。

豐鎮(zhèn)市

1912年為豐鎮(zhèn)縣,1990年建豐鎮(zhèn)市。

卓資縣

1945年,為龍勝縣。1952年,改稱卓資縣。

化德縣

1934年置化德設置局,1949年設新民縣,1950年改為化德縣。1969年11月,化德縣由錫林郭勒盟劃歸烏蘭察布盟。2003年12月,改隸烏蘭察布市。

商都縣

1918年設縣。1962年7月,商都縣劃歸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屬烏蘭察布盟管轄。2004年8月,烏蘭察布盟改稱烏蘭察布市,商都縣隸屬烏蘭察布市管轄。

興和縣

1912年設縣。1950年屬綏遠省,1954年為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平地泉行政區(qū)屬縣,1958年劃歸烏蘭察布盟,2004年烏蘭察布撤盟設市后,屬烏蘭察布市轄縣。

涼城縣

1912年設寧遠縣,1914年改為涼城縣。

察哈爾右翼前旗

1954年,以正黃旗為基礎適當調(diào)整后改為察哈爾右翼前旗。

察哈爾右翼中旗

1912年改廳為縣。1954年撤銷陶林縣和鑲紅鑲藍聯(lián)合旗,合并成為現(xiàn)在的建制。

察哈爾右翼后旗

清為正紅旗、正黃旗的北部。1954年,調(diào)整行政區(qū)劃時,將正紅旗(中心旗)改為察哈爾右翼后旗,旗府就設地土牧爾臺(1971年遷至白音察干鎮(zhèn))。

四子王旗

清朝初期封給元太祖成吉思汗胞弟哈布圖哈薩爾后裔,稱四子部落旗。1950年4月1日,四子王旗人民政府成立,2003年12月1日,國務院批準撤銷烏蘭察布盟建制設烏蘭察布市,四子王旗屬烏蘭察布市人民政府管轄。

11.興安盟

1946年,成立興安省人民政府。1947年,內(nèi)蒙古自治政府在王爺廟(今烏蘭浩特市)正式成立。1980年,經(jīng)國務院批準,恢復興安盟建制,直到現(xiàn)在。

烏蘭浩特市

1691年(康熙三十年),札薩克圖旗第三代郡王鄂齊爾修造家廟而得名王爺廟。1947年,王爺廟改名為烏蘭浩特市。1980年,國務院批準恢復烏蘭浩特市建制,隸屬興安盟。

阿爾山市

1992年,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人民政府批準建立阿爾山經(jīng)濟開發(fā)區(qū),實行計劃單列。1996年,經(jīng)國務院批準,阿爾山市(縣級)成立。

突泉縣

1909年(清宣統(tǒng)元年),于醴泉鎮(zhèn)設置醴泉縣。1914年,因與陜西省醴泉縣重名,奉令更名為突泉縣。

扎賚特旗

1648年(清順治五年),置扎賚特旗,隸屬哲里木盟。

科爾沁右翼前旗

1636年(清崇德元年),始設旗建制稱科爾沁右翼前旗,亦稱札薩克圖郡王旗。1948年,西科前旗復稱科爾沁右翼前旗。

科爾沁右翼中旗

1636年(清崇德元年),科爾沁右翼中旗建制,又名圖什業(yè)圖旗,簡稱科右中旗。

12.錫林郭勒盟

清初,錫林郭勒河一帶的10旗,會盟于錫林河北岸的“楚古拉干敖包”山上,命名為錫林郭勒盟。1946年,成立錫林郭勒盟人民政府。1958年,錫察盟合并,撤消察哈爾盟,改稱錫林郭勒盟。

錫林浩特市

1743年(清乾隆八年)建貝子廟,故俗稱貝子旗。1953年,貝子廟改稱錫林浩特(相當于蘇木級)。1959年,錫林浩特升為旗縣級浩特,盟直接管轄。1983年,設立錫林浩特市。現(xiàn)為縣級市。

二連浩特市

1966年,國務院批準設立二連浩特市。1985年,二連浩特市升格為準地級市。1986年,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人民政府批準二連浩特市為計劃單列市。

蘇尼特左旗

1642年(清崇德七年),正式設左翼蘇尼特旗。1946年,成立蘇尼特左旗人民政府。

蘇尼特右旗

1642年(清崇德七年),正式設右翼蘇尼特旗。1948年,成立蘇尼特右旗人民政府。

東烏珠穆沁旗

清初,設烏珠穆沁左旗。1956年,設東烏珠穆沁旗。

西烏珠穆沁旗

清初,設烏珠穆沁右旗。1956年,設西烏珠穆沁旗。

鑲黃旗

1957年,商都鑲黃聯(lián)合旗改為商都鑲黃旗。1960年,商都鑲黃旗與化德縣合并,稱鑲黃旗。1963年,分設鑲黃旗。

正鑲白旗

明代,建旗為察哈爾左翼正白旗、察哈爾左翼鑲白旗。1949年,兩旗合并為正鑲白聯(lián)合旗。1956年,將正鑲白聯(lián)合旗改為正鑲白旗。

正藍旗

1601年(明萬歷二十九年),建正藍旗,因旗色純藍而得名。1949年明安旗與太仆寺旗合并為明太聯(lián)合旗。1956年撤銷明太聯(lián)合旗,大部劃歸正藍旗。

阿巴嘎旗

清代,阿巴嘎右翼旗、阿巴嘎左翼旗、阿巴哈納爾右翼旗、阿巴哈納爾左翼旗先后建制。1952年四旗合并,統(tǒng)稱為西部聯(lián)合旗,旗政府駐地設在漢貝廟。1956年,西部聯(lián)合旗改稱為阿巴嘎旗。

太仆寺旗

1925年,在太仆寺左翼牧群的區(qū)域內(nèi)成立寶昌縣。1936年,太仆寺牧群改為太仆寺左旗。1956年,寶昌縣與太仆寺左旗合并,設太仆寺旗。

多倫縣

1913年,民國政府廢多倫諾爾撫民廳,設為多倫縣。

三、內(nèi)蒙古簡介

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簡稱“內(nèi)蒙古”,首府呼和浩特;地處中國北部,東北部與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交界,南部與山西、陜西、寧夏相鄰,西南部與甘肅毗連,北部與俄羅斯、蒙古接壤;地勢由東北向西南斜伸,呈狹長形,氣候以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截至2021年底,轄12個地級行政區(qū),總面積118.3萬平方千米;截至2022年末,常住人口2401.17萬人。

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國。20世紀20年代,內(nèi)蒙古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下,積極投身反封建反侵略斗爭。1947年5月1日,內(nèi)蒙古自治政府在王爺廟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內(nèi)蒙古自治政府改名為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人民政府。

清康熙三年(1664年),康熙皇帝以戈壁為界劃分為內(nèi)札薩克蒙古和外札薩克蒙古!皟(nèi)蒙古”之稱最初就由“內(nèi)札薩克蒙古”而來,并沿襲至今。內(nèi)蒙古土地遼闊、資源豐富,有“東林西礦、南農(nóng)北牧”之稱,草原、森林和人均耕地面積居全中國第一,稀土金屬儲量居世界首位,同時也是中國最大的草原牧區(qū)。這里保存有中國最完好的草原,素有“牧草王國、歌的海洋、酒的故鄉(xiāng)”之稱。

2022年,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地區(qū)生產(chǎn)總值23159億元,比上年增長4.2%,人均地區(qū)生產(chǎn)總值達到96474元。

熱門推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