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國王的講演》的觀后感

思而思學網

 《國王的講演》(The KingsSpeech)在香港被譯成《皇上無話兒》,似乎更能反映電影的主題,因為整部電影講述的是一個即將登基的國王如何克服口吃的故事,胡果威:《國王的講演》觀后感。也許是因為繼承了先父的基因,我對語言特別執(zhí)著,自然會對《國王的講演》有極其濃厚的興趣。還記得兒時我曾經取笑口吃的同學,鸚鵡學舌,結果自己也有過一段短暫的口吃經歷,幸運的是長大后不治而愈。在我身邊也有一些口吃的朋友,據我了解,有些人并非天生的口吃,而是因為學別人口吃,結果反而自己也成了終生的口吃。

《國王的講演》中有若干出乎意料的情節(jié)。

首先,Loque醫(yī)生并無行醫(yī)的資格,即中國人說的“無證行醫(yī)”或“江湖郎中”。其實Loque醫(yī)生本是個并不成功的二、三流話劇演員,盡管努力嘗試,嫻熟臺詞,卻憾未能成為“角兒”。然恰逢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后,澳大利亞有許多退伍軍人,在戰(zhàn)爭中受到驚嚇,而落下了語言障礙的后遺癥。因為Loque在語言方面有天分,便嘗試幫助他們克服語言障礙,結果歪打正著,他便成了語言治療醫(yī)生。我很敬佩Loque醫(yī)生的人格。他第一次見到Albert王子(公爵)時,便堅持不讓王子叫他Loque醫(yī)生,而是直呼其名Lionel。

如今中國造假太多,從有毒奶粉、假藥、地溝油到唐駿的學位,無所不有假,且無所不敢造假,于是中國便出現了方舟子那樣的“打假斗士”。盡管后來Loque被發(fā)現是無證行醫(yī),但是因為他從未假冒醫(yī)生,所以也就談不上欺詐了。我更敬佩Loque的傲骨。在諸多醫(yī)生失敗之后,王子的夫人病急亂求醫(yī),居然在分類廣告中找到了Loque醫(yī)生,并親自上門求助。電影中Loque醫(yī)生的診所在紅燈區(qū),設施相當簡陋,商住兩用,既是診所也是家,電梯老舊不堪,得使勁才能關上門,墻上的油漆斑駁,地板吱嘎作響,可見他的處境頗為潦倒。盡管如此,他對貴為公爵的Albert王子不卑不亢,第一條游戲規(guī)則便是平等相待。盡管他知道那位特殊的病人是皇室成員,卻拒絕到王府上門服務,堅持讓王子到他的寒舍陋室就診。此外,他非但拒絕對王子以“殿下”(Your RoyalHighness)相稱,居然還膽敢直呼其小名Bertie。即使在Albert王子加冕成為喬治六世之后,Loque醫(yī)生仍敢對國王以Bertie相稱,只有一次在公開場合稱其為“陛下”(Your Majesty),這在中國文化中是匪夷所思的。

其實英國比中國更為等級森嚴,上有皇家,其次是各種爵位,然而英國的平民無需對權貴跪地俯首。對比之下,中國的皇權要專制殘酷得多,故素有“伴君如伴虎”之說。

據說一小太監(jiān)和慈禧太后下象棋,小太監(jiān)說:“我殺老佛爺一匹馬”,于是吃掉了老佛爺一馬的棋子。老佛爺勃然大怒:“我殺你一家子”,于是小太監(jiān)被拖下去斬首了。中國皇權下的庶民乃至宰相,見到皇帝都必恭必敬地磕頭稱“皇上”。自古以來,中國皇帝的名字都是避諱的,所以皇帝的名字往往是冷僻的字。若是有人敢直呼皇帝的名字,便是欺君之罪,遑論當面叫皇帝的小名,那還不滿門抄斬?1949年大陸從新民主主義過渡為,強調平等。然而如今大陸到處名片橫飛,有的人名片上的頭銜十幾甚至幾十個,兩面都不夠印,還得折疊。至于官場,則都是以“張科”、“王廳”、“李局”、“趙部”尊稱,我想中國的醫(yī)生絕對不可能對國家*直呼其名。我看過許多毛澤東保健醫(yī)生的回憶錄,字里行間充滿了對已故領袖的崇敬,我想他們對毛澤東一定是當面尊稱主席,在公開場合更是高呼萬歲、萬歲、萬萬歲,絕不敢直呼其名,遑論以小名“東兒”相稱?再說了,毛澤東的保健醫(yī)生,都是周恩來親自負責,從千千萬萬專家中篩選出來的,護士也都是特別善解人意的,且又經過嚴格的政審,才能到主席身邊。絕對不可能是旗手江青在街頭電燈桿上看到小廣告,然后帶著偉大領袖到北京天橋去看“練攤兒賣藥”的江湖郎中。電影中描繪的英國皇室,使我覺得皇室成員其實也是有血有肉,有“人味”的人。人們在罵人時,通常會不假思索,脫口而出。

為了幫助王子克服語言障礙,Loque醫(yī)生便讓貴為公爵的王子罵臟話。起先是“Shit”(屎),后來便是以“F”打頭的粗口,當王子說出“Fornication”(通奸、亂倫)時,他覺得還太斯文,為了獲得最好的療效,硬是要讓王子說出最粗俗的“Fxxx”,而且還要打開窗子說亮話,大聲反復地高呼。當然為了克服語言障礙,罵兩句臟話也情有可原,反正外國電影有分級制度,若有粗話和暴力,兒童不宜就可以了。

據我所知,中國的高干中有許多是農民出身的大老粗,隨口罵臟話司空見慣,但是銀幕上出現的*,無一不是道貌岸然,出口成章,高大全的形象,從來沒有出現過粗口,這就未免脫離現實生活了吧。當然毛澤東是唯一的例外,老人家的詩詞中便有“千村霹靂人遺矢”(屙屎)和“不須放屁”那樣的粗口,非但廣為流傳,而且當時的學生都能背誦的。竊以為國家*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欲,偶爾說兩句粗話其實非但無傷大雅,反而更能與群眾打成一片。除了下里巴人的粗話之外,電影中也不乏陽春白雪;适艺谂=蛴⑽暮蚅oque醫(yī)生的澳洲英文水乳交融,妙趣橫生。還有王子戴著耳機,邊聽音樂邊朗誦漢姆雷特中膾炙人口的Soliloquy(獨白)“To be, or not tobe”,更使我重溫當年在吉林大學求學時一知半解,死記硬背莎翁戲劇的寒窗日子。

熱門推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