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一份“全國各省市平均工資單”引來熱議。工資單顯示,貴陽市的平均工資排名全省倒數第二,而貴州省的平均工資,超過了廣州、重慶等一線城市。省統計局專家表示,該“工資單”不靠譜。
傳言:貴州平均工資超廣州
這份“工資單”統計了全國共309個城市的平均工資及增幅。據稱是經過“大數據”(部分市區(qū)因為樣本量有限而未統計)分析后,整理出來的。但這份工資單并沒有確切的出處,也沒有哪個網站聲稱對此工資單的真實性負責。
工資單上的數據相當吸引眼球:部分二三線城市(如新疆哈密和西藏拉薩)的平均工資竟比一線城市(北上廣)還高。而不少省會城市的平均工資低于其他省內城市,有些甚至“墊底”。
拿貴州來說,各城市平均工資排名為:六盤水(5589元)、畢節(jié)(5370元)、安順(5022元)、黔西南(4940元)、遵義(4890元)、銅仁 (4844元)、貴陽(4463元)、黔南(4003元)。貴陽排名全省倒數第二,即便這樣,仍高于重慶(3995元);而統計出來的貴州省平均工資,超過了廣州(4610元)、天津(4058元)等一線城市。
求證:網傳工資單不靠譜
對于這份“工資單”,貴州省統計局人口和就業(yè)統計處處長陳應芳從統計出爐時間、統計方式、數據對比三個方面,印證了這份“工資單”不具有說服力。陳處長說,從時間上看,一般情況下,的平均工資統計數據,統計部門要到2015年5月份才能公布。都沒過完,這份工資表就出來了,這點很值得懷疑。
另外,某網站自稱這份“工資表”是經過大數據分析出來的,至于是如何分析出來的,并沒有明確進行表述。但根據統計局的統計工作實際,一般情況下,會按不同行業(yè)類型,分門別類進行統計分析,出來的數據也是按照行業(yè)類型的平均工資進行公布的。網傳的工資單,將所有人的平均收入歸為一談,并不科學。
在數據對比方面,省統計局發(fā)布的貴陽市2013年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為3918元。按照網上工資單19%的增幅,為4662元,與網傳的4463元不符。另外,安順2013年的平均工資為3422元,按照網上8%的增幅,才3695元,與網傳的5022元,相差甚遠。
平均工資不是到手的錢
針對這份工資單,大部分網友表示,自己的收入遠未達到平均數。
對此,陳應芳處長表示,很多人認為工資是發(fā)到手中的錢,其實不然。她說,統計部門發(fā)布的平均工資,是一個人的稅前工資,包括基本工資、津補貼、獎金、加班工資及以實物形式支付的工資,還有單位從個人工資中代扣代繳的個人所得稅、公積金等。
另外,貴州大學經濟學院王秀峰院長表示,平均工資難以客觀反映群眾的真實生活水平。在計劃經濟時代,每個人的工資差別不大。在市場經濟時代,個人的收入差距開始拉大。近年來,不少統計數據令大家感覺自己跟不上平均數,實際上反映了收入差距正在慢慢加大。
平均工資計算方法
平均工資指企業(yè)、事業(yè)、機關單位的職工在一定時期內平均每人所得的貨幣工資額。它表明一定時期職工工資收入的高低程度,是反映職工工資水平的主要指標。
計算公式為:職工平均工資=報告期實際支付的全部職工工資總額/報告期全部職工平均人數。
解釋:平均工資是單位工資總額除以年內(季度內)平均職工人數得出的。
根據現行統計制度,工資總額是本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直接支付給本單位全部職工的勞動報酬總額,包括計時工資、計件工資、獎金、津貼和補貼、加班加點工資、特殊情況下支付的工資,不論是否計入成本,不論是以貨幣形式還是以實物形式支付,均包括在內。同時,根據國際慣例,工資總額統計的是個人稅前工資,并且包括個人交納的養(yǎng)老、醫(yī)療、住房等個人賬戶的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