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昌歷史名人排行榜具體前十名為吳道子、馬殷、祭遵、智顗、褚裒、堅鐔、李膺、晉康帝褚皇后褚蒜子、灌夫、王霸,具體名單見下文。
一、許昌歷史名人排行榜具體前十名有哪些
1、吳道子
吳道子(約公元680年~公元759年),唐朝著名畫家,漢族,陽翟(今河南禹州)人。被后世尊稱為“百代畫圣”,被民間畫工尊為祖師。他是中國山水畫的祖師,被后人尊稱為“畫圣”,人物繪畫“冠絕于世”。他善于從復雜的物體形態(tài)中吸收精髓,把凹凸面,陰陽面,歸納成為不可再減的“線”,構(gòu)成線條的組織規(guī)律,如衣紋的高、側(cè)、深、斜、卷、折、飄、舉的姿勢。所繪人物,善用狀如蘭葉或蓴菜條之線條表現(xiàn)衣褶,使有飄舉之勢,人稱“吳帶當風,”又喜以焦墨勾線,略加淡彩設色,又稱“吳裝。”
2、馬殷
唐五代許州鄢陵人。字霸圖。大中六年(852)生。初為木工,后應募從軍,入蔡州戍將孫儒郡,及儒敗死,眾推劉建鋒為帥,殷為先鋒。唐昭宗乾寧元年(894),隨劉建鋒部入潭州。建鋒被授湖南節(jié)度使,殷為馬步軍都指揮使。及建鋒為部曲所殺,殷被推為帥,主持軍府,乾寧三年(896),為潭州刺史;四年,遣將攻克邵州。昭宗光化元年(898),山兵略取衡、永、道、郴、連五州,繼之岳州鄧進忠歸附,又戰(zhàn)敗雷彥威,奪取朗澧二州,遂統(tǒng)一湖南各郡。再出兵取桂、管等六州及嶺南五州地。至此,殷被任為武安軍節(jié)度使。
3、祭遵
祭遵(?—33年),字弟孫,漢族,潁川潁陽(今河南許昌)人。祭遵少愛讀書,后為縣吏,投奔劉秀后,平定漁陽,討伐隴蜀,協(xié)助劉秀建立東漢,是東漢中興名將,“云臺二十八將”中排名第九。劉秀稱帝后,任征虜將軍,封穎陽侯。
4、智顗
智顗,俗姓陳,字德安,常被尊稱為智者大師,也被后人奉為“東土釋迦”。
5、褚裒
褚裒(chǔ póu,303年—350年1月1日),字季野。河南陽翟(今河南禹縣)人。東晉時期名士、外戚,康獻皇后褚蒜子之父。
褚裒少有簡貴之風,與杜乂齊名。被桓彝稱贊有皮里《春秋》。歷任西陽王掾、吳王文學。蘇峻之亂時,被車騎將軍郗鑒引為參軍。事后,封都鄉(xiāng)亭侯,遷司徒從事中郎,除給事黃門侍郎,出為豫章太守?档奂次唬蕴蟾赣H身份被徵拜為侍中,遷尚書,出任建威將軍、江州刺史,鎮(zhèn)平州。后被征拜為衛(wèi)將軍、中書令,他苦請外出,任左將軍、兗州刺史,鎮(zhèn)金城,領瑯邪內(nèi)史。晉穆帝即位,授衛(wèi)將軍、徐、兗二州刺史,鎮(zhèn)京口。
6、堅鐔
堅鐔(?—50)字子伋,潁川襄城(今河南禹州市)人。原為王莽政權(quán)官吏,后投奔劉秀,隨劉秀平定河北,鎮(zhèn)壓大槍等農(nóng)民軍,協(xié)助劉秀建立東漢,是東漢中興名將,“云臺二十八將”中排名第二十二。劉秀稱帝后,任揚化將軍,封合肥侯。
7、李膺
李元禮(110—169)東漢臣。字元禮,潁川襄(河南襄城)人;傅蹠r為司隸校尉,與太學生首領郭太結(jié)交,反對宦官專權(quán);鹿購堊尩芩坟潥垷o道,膺率將吏捕殺之。使諸黃門常侍鞠躬屏氣,休沐不敢復出宮省。是時朝廷綱紀廢馳,膺獨持風裁,以聲名自高,士有被其客接者,稱“登龍門”。后以黨錮免官。靈帝時復起,與竇武等謀誅宦官,事敗被殺!逗鬂h書》稱:“天下楷模李元禮!
8、晉康帝褚皇后褚蒜子
褚蒜子(324年-384年),晉康帝司馬岳的皇后。褚蒜子少年時以名家女身份選為瑯琊王司馬岳的妃子,司馬岳即位后封其為皇后。褚蒜子一生三度臨朝,扶立了六位皇帝,臨朝稱制總共約四十年。太元九年(384年)六月初一,褚太后在顯陽殿去世,終年六十一歲,葬于崇平陵,謚號康獻皇后。
9、灌夫
灌夫(?-前131年),字仲孺,潁川郡潁陰人。西漢時期,本姓張,因父親張孟曾為潁陰侯灌嬰家臣,賜姓灌。
10、王霸
王霸(?—59年),字元伯,潁川潁陽(今河南許昌西)人,東漢名將,“云臺二十八將”之一。新莽末,從劉秀起兵,長期戍守北部邊疆,后封淮陵侯。 王霸家族世好文法。父親曾任郡決曹掾,王霸年輕時也做過獄吏。王霸不愿意當這無所作為的小吏,平素談吐舉止,慷慨有大志。其父親深以為奇,便派他游學長安。
二、許昌歷史沿革
許昌作為縣名始于三國魏黃初二年(221年),而考其沿革,則更為悠久。相傳,“許”源于唐堯時,因許由牧耕此地而得名。
夏 許地是夏活動的中心區(qū)域,夏啟建都于夏邑,“大享諸侯于鈞臺”(鈞臺在今禹州市三峰山東麓)。
商 許地分布的諸侯國和部落有歷(今禹州市境內(nèi))、有熊氏(今長葛市境內(nèi))、昆吾(今許昌縣境內(nèi))、康(今禹州市境內(nèi))。
西周 許地分布的諸侯國和城邑有:歷(今禹州市境內(nèi))、康(今禹州市境內(nèi)),許(今許昌縣張潘鄉(xiāng)古城村一帶)、鄢(今鄢陵縣彭店鄉(xiāng)古城)等。
春秋 許地先后為鄭、楚所據(jù)。
戰(zhàn)國 許地分屬韓,魏、楚。秦王政十七年(公元前230年),秦將內(nèi)史騰攻韓,擄韓王,盡納其地,置潁川郡,治陽翟(今禹州市)。
秦 潁川郡轄12縣,許縣(今許昌縣)、陽翟縣(今禹州市)、長社縣(今長葛市)、鄢陵縣、襄城縣屬之。
西漢 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析許縣,置潁陰縣(今許昌市區(qū))。許縣、潁陰縣,陽翟縣,長社縣(治所在今長葛市老城),鄢陵縣(治所在今鄢陵縣城西北古城村)、襄城縣均屬潁川郡。
新 潁川郡改為左隊,陽翟縣改為潁川縣,鄢陵縣改為左亭并入許縣。許縣、潁陰、長社、潁川等縣屬左隊。
東漢 左隊復為潁川郡,屬豫州。許縣、潁陰縣、長社縣、鄢陵縣、陽翟縣等屬潁川郡。建安元年(196年)八月,獻帝遷都許縣(今許昌縣張潘故城)。
三國 魏稱潁川郡,屬豫州,許昌縣、潁陰縣、鄢陵縣、長社縣等皆屬潁川郡。許昌為魏五都之一。魏黃初二年(221年),文帝曹丕以“漢亡于許,魏基昌于許”,改許縣為許昌縣。
西晉 沿襲魏制。
東晉 北方十六國混戰(zhàn),許地先后為后趙、前燕、前秦、后燕、后秦所占。
南北朝 南朝宋永初二年(421年),置許昌郡(治所在今許昌縣張潘故城)。景平元年(423年),許昌郡城被北魏大將周幾夷為平地,其地為北魏所據(jù)。北魏置潁川郡,治長社(今長葛市老城)。西魏置許昌郡(今長葛市老城)。東魏天平元年(534年)改為潁州。武定七年(549年)改潁州為鄭州,治移潁陰(今魏都區(qū)),統(tǒng)領陽翟、潁川、許昌三郡。北齊將潁陰縣并入長社,以長社為潁川郡治。北周大定元年(581年)改鄭州為許州,治長社(今魏都區(qū))。
隋 改許州為潁川郡,轄14縣,潁川(今禹縣)、長葛、許昌、強(今鄢陵陶城)、鄢陵、襄城諸縣屬之。
唐 武德四年(621年),改潁川郡為許州,鄢陵、長葛、陽翟,許昌諸縣屬許州。天寶元年(742年),許州改稱潁川郡,屬河南道。長社(今魏都區(qū))、長葛、陽翟、許昌、鄢陵諸縣屬潁川郡。乾元元年(758年)復稱許州。
五代 后梁改許州為許州匡國軍。后唐、后晉、后漢、后周均稱許州忠武軍。
北宋 初,改許州忠武軍為許州,隸京西北路。元豐三年(1080年),升許州為潁昌府,隸京西北路。大觀四年(1110年)稱許州,隸京西路。
金 許州改稱昌武軍許州,治長社(今魏都區(qū)),長社、長葛屬之,隸南京路(今開封)。陽翟縣升為潁川軍,后改稱潁川州,旋又改潁川州為鈞州,亦屬南京路。鄢陵屬南京路開封府。
元 許仍為州,長社、長葛、襄城縣屬之。鄢陵屬開封府。開封府、許州、鈞州均隸河南江北行中書省汴粱路。
明 洪武元年(1368年),廢長社縣,并入許州,領4縣,長葛、鄢陵屬之。許州、鈞州均隸開封府。萬歷三年(1575年),鈞州改為禹州。明末李自成起義軍將禹州改為均平府。
清初 許州、禹州屬河南省。雍正二年(1724年)許州升為直隸州,長葛屬之。鄢陵屬開封府。雍正十三年(1735年)許州升為許州府,臨潁、郾城、襄城、長葛、禹州、密縣、新鄭屬之。許州府、開封府均隸河南省。
中華民國
1913年改許州為許昌縣,改禹州為禹縣,與長葛縣均屬河南省豫東道。鄢陵縣直屬河南省。
1926年,廢道為區(qū),許昌為河南省第二行政區(qū),治許昌(今魏都區(qū))。長葛、禹縣屬河南省第一行政區(qū),治鄭縣(今鄭州市)。
1932年,許昌為河南省第五行政區(qū),督察專員公署在許昌,轄許昌、鄢陵等9縣。長葛、禹縣屬河南省第一行政區(qū)。
1944年5月,長葛、許昌、鄢陵、禹縣先后被日軍占領。同年10月,八路軍進入豫西,開辟了禹密新(禹州市、新密市、新鄭市三地交界處)、禹郟(禹州市、郟縣交界處)抗日根據(jù)地,建立了禹密新辦事處和禹郟縣抗日民主政府。
1945年5月,八路軍冀魯豫部隊在鄢陵,扶溝交界處開辟了水西抗日根據(jù)地,建立了鄢扶縣抗日民主政府。同年8月日本投降,許昌復為國民政府河南省第五行政區(qū),督察專員公署駐許昌(今魏都區(qū)),轄許昌、鄢陵等9縣。長葛、禹縣仍屬河南省第一行政區(qū)。
1947年12月15日,許昌解放。1948年初至1949年底,先后成立許昌縣、許西縣、沙北縣、長洧縣、鄢陵縣臨時人民政府與許昌市人民民主政府。許昌、鄢陵、長洧屬豫蘇皖區(qū)五專署;許西、沙北、禹縣屬豫西行署五專區(qū)。
1949年2月,豫西行署二專區(qū)與五專區(qū)合并,成立許昌專區(qū)(專員公署駐許昌市),轄許昌市(今魏都區(qū))、許昌縣、長葛、鄢陵、臨潁,漯河市、郾城縣、舞陽、葉縣、襄城、禹縣、郟縣、寶豐、魯山、臨汝(今汝州市)15個縣市。
中華人民共和國
1953年1月,淮陽專區(qū)所屬周口市及扶溝、商水、西華三縣劃入許昌專區(qū)。
1954年9月,臨汝縣劃入洛陽專區(qū)。
1958年4月,撤銷周口市,設鎮(zhèn),劃入商水縣。同年12月,平頂山市劃入許昌專區(qū)。
1960年,撤銷許昌縣,并入許昌市(今魏都區(qū))。1961年10月,恢復許昌縣建制。
1964年3月,平頂山市改稱平頂山特區(qū),從許昌專區(qū)劃出。
1965年5月,扶溝、西華、商水3縣劃入周口專區(qū)。
1970年,許昌專區(qū)改稱許昌地區(qū),轄禹縣、長葛縣、許昌縣、鄢陵縣、臨潁縣,郾城縣、舞陽縣、襄城縣、葉縣、寶豐縣、魯山縣、郟縣12縣和許昌市(今魏都區(qū))、漯河市。
1979年,舞鋼區(qū)從平頂山市劃入許昌地區(qū)。1982年11月復劃入平頂山市。
1983年10月,許昌地區(qū)所屬的魯山、寶豐、葉縣劃入平頂山市。
1986年2月,許昌地區(qū)撤銷,許昌市升為省轄市,轄魏都區(qū)、許昌縣、長葛縣、鄢陵縣、禹縣。襄城、郟縣劃歸平頂山市。舞陽、臨潁、郾城劃歸漯河市。
1988年6月25日,禹縣改為禹州市。
1993年12月14日,長葛縣改為長葛市。
1997年8月25日,襄城縣從平頂山市劃入許昌市。
三、許昌簡介
許昌市,河南省轄地級市,古稱許州,別稱蓮城、許都、魏都、漢魏故都,位于河南省中部,介于東經(jīng)113°03′~114°19′,北緯33°42′~34°24′之間,東鄰周口市,南界漯河市,西交平頂山市,北接鄭州市,東北與開封市毗鄰,總面積4979平方千米。截至2022年10月,全市轄2個區(qū)、2個縣,代管2個縣級市。截至2022年末,許昌市常住人口438.1萬人。
許昌市地處中原,歷史悠久,是華夏文化的重要發(fā)祥地,中原城市群、中原經(jīng)濟區(qū)核心城市之一。許昌古文化有史前文化系列、漢文化系列、三國文化系列、寺廟建筑文化系列、鈞瓷文化系列等。許昌是河南省政府批復確定的中原城市群地區(qū)性中心城市、中原經(jīng)濟區(qū)交通和物流樞紐城市、全國重要先進制造業(yè)基地、漢魏歷史文化名城。許昌市區(qū)距省會鄭州80千米,距新鄭國際機場50千米,國道311、地方鐵路橫穿東西;京廣鐵路、京港澳高速公路、國道107縱貫南北;是豫中區(qū)域性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在河南省經(jīng)濟和社會發(fā)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2022年,許昌市生產(chǎn)總值3746.8億元,比上年增長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