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歷史名人排行榜具體前十名有哪些

思而思學網

廈門歷史名人排行榜具體前十名為洪旭、蔡牽、蔡復一、林希元、陳勝元、丘葵、盧若騰、蘇紳、池浴德、黃文炤、阮旻錫、池顯方、陳倫炯、林宗載,具體名單見下文。

一、廈門歷史名人排行榜具體前十名有哪些

洪旭

洪旭(1605年—1666年),字念藎,號九峰,明末將領。福建同安人。明鄭時期官至少傅兼太子太師兵官(兵部尚書)忠振侯。洪旭起初為明總兵官鄭芝龍的部將,順治二年(1645年)由隆武帝朱聿鍵晉封為忠振伯。順治三年(1646年)鄭芝龍降清后,歸依鄭成功,舉義抗清。順治十一年(1655年)鄭成功承制設六官,以洪旭為戶官,旋改任水師右軍、水師總督,會中提督甘輝取舟山。順治十五年(1658年)鄭成功北伐,以洪旭兼理兵官,同黃廷、鄭泰一起留守金廈。順治十七年(1660年)清軍攻打廈門,鄭成功與洪旭大破清軍。順治十八年(1661年)鄭成功率軍東征臺灣,命洪旭輔佐世子鄭經留守思明?滴踉辏1662年)五月鄭成功逝世后洪旭請鄭經率兵渡臺靖難。在東渡臺灣之后,洪旭建議鄭經設置軍隊駐守澎湖,并且訓練軍隊,加強臺灣防衛(wèi)。并且派遣商船到達日本和東南亞地區(qū)通商?滴跷迥辏1666年)八月,洪旭因為憂勞過度染寒疾逝世。

蔡牽

蔡牽(1761年-1809年),福建同安人,海盜,反清人士。蔡牽少年時父母雙亡,后流落到霞浦縣三沙港,為漁船主打工。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蔡牽因饑荒而下海為盜寇,多方響應。其率領近萬人之眾馳騁于閩、浙、粵海面,劫船越貨,封鎖航道,收“出洋稅”。嘉慶七年(1802年),率船隊攻打廈門?诘拇蟆⑿,登岸奪炮13門。嘉慶九年(1804年),蔡牽駛至臺灣鹿耳門,在浮鷹洋面破溫州鎮(zhèn)水師,后被浙江提督李長庚在定海洋面擊敗。翌年,蔡牽自稱鎮(zhèn)海王,率領船隊駛入臺灣鳳山(今高雄),包圍臺灣府城。嘉慶十年(1807年),李長庚與福建水師提督張見升在廣東黑水外洋合擊蔡牽,蔡牽在只剩大船三艘的情況下于船尾發(fā)炮,擊殺李長庚。嘉慶十四年(1809年),李長庚部將王得祿、邱良功分任福建、浙江提督,相約合兵圍攻蔡牽于浙江臺州漁山外洋,蔡牽因寡不敵眾,開炮自炸座船。與妻小及部眾250余人沉海而死。

蔡復一

蔡復一(1576年-1625年),字敬夫。號元履,同安縣翔風里十七都劉浦保蔡厝(今金門縣蔡厝村)人。中國明朝大臣、詩文作家。蔡復一自幼聰明過人,12歲便寫出萬余言的《范蠡傳》。萬歷二十三年(1595年),進士,除刑部主事,歷兵部郎中。居郎署17年,始遷湖廣參政。進按察使、右布政使,以疾歸。光宗繼位后,起任故官,遷山西左布政使。天啟二年(1622年),以右副都御史撫治鄖陽,后總督貴州、云南、湖廣軍務,兼巡撫貴州,卒于軍中。蔡復一博學好古,善屬文,并喜作駢體,時有不茍同他人、自成一格之處。其詩作具有與竟陵派相類似的那種幽致冷雋的意境。著有《遁庵集》17卷。

林希元

林希元(1482年-1566年),字懋貞,一作茂貞,號次崖,福建泉州府同安縣(今廈門市翔安區(qū))人,一說晉江人。中國明代理學家、文學家、經學家。林希元自幼嗜學,讀書遲而甚刻苦,于研究義理,解析文字尤極其精。與同郡張岳、陳琛閉戶讀書時,被稱為“泉州三狂生”。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中進士,授南京大理寺左寺評事,執(zhí)法不阿。世宗登極,上《新政八要》,極言朝政之弊。后轉任南京大理寺丞、廣西欽州知府、廣東提學僉事等職,坐考察不謹罷歸。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逝世。林希元任職期間多有美政,是見識與才干兼?zhèn)涞闹问滥艹。在文壇上復古之風盛行時,并未加入復古派陣營,而是批判前七子“文必秦漢,詩必盛唐”的主張,反對一味模擬,蹈襲前人,推舉唐宋散文,強調文以明道。其為蔡清門人,通經,尤善《易》,精研理學。其學說“遠宗程朱,近取《蒙引》”,非議王陽明的“心學”,強調“精學致用,言行一致”。林希元著書頗豐,主要有《易經存疑》12卷、《四書存疑》12卷、《荒政從言》1卷、《林次崖先生文集》18卷。其理學著作在當時便由禮部刊行,成為士子舉業(yè)的重要用書。

陳勝元

陳勝元(1797.9.5—1853)字建珍,號曉亭,福建同安縣廈門溪岸人(現為廈門市思明區(qū)),清朝將領。

丘葵

丘葵(1244——1333),字吉甫,號釣磯翁,同安縣人。篤修朱子性理之學,而終生隱居,不求人知。長期避居海島,宋元間人蒲壽宬有《寄丘釣磯》詩(《心泉學詩稿》卷一)。延祐四年(1317),御史馬祖常執(zhí)幣禮聘,卻而不受,并作詩明志。作為隱逸詩人,他的“卻聘詩”在當時頗有名。有《釣磯詩集》四卷(別本五卷)行世,但傳本罕見,除“卻聘詩”元詩史從無其名,其詩亦未入選自《皇元風雅》,至《元詩選》、《元詩選·癸集》、《元詩紀事》等元詩總集!度摹罚ǖ谑齼裕┚庝浧湮乃钠。另著《周禮補亡》(又名《周禮全書》)六卷。生平事跡見《宋元學案》卷六八、《新元史》卷二三五,清人陸心源《儀顧堂集》卷七有《丘釣磯詩集序》,卷一九有《釣磯詩集跋》。

盧若騰

盧若騰,字閑之,又字海運,號牧州,晚年自號“留庵”,同安縣翔鳳里(今屬金門縣)人,徙居晉江。崇禎十三年(公元1640 年)進士,任兵部主事。調任寧波巡海道僉事,居官潔己惠民,剔奸弊,抑勢豪,擒捕盜賊,百姓安堵。又任鳳陽巡撫,甲申變后,與沈佺期、許吉燝等同渡海,隱居臺灣,勵節(jié)終身,66 歲去世。著有《方輿圖考》40 卷、《補遺》1 卷。此外,還著有《留齋文集》7 卷、《島居隨錄》2 卷、《浯洲節(jié)烈傳》、《島噫詩集》、《輿耕堂隨筆》、《島山閑居偶寄》《印譜》等。

蘇紳

蘇紳(999年—1046年),字儀父(一作儀甫),原名慶民,泉州府同安縣人。為北宋名宦兼科學家蘇頌的父親。宋天禧三年(1019年)進士,歷宜、安、復三州推官,改任大理寺丞,再調任太常博士,升任祠部員外郎,通判洪州、揚州,進直史館,為開封府推官、三司鹽鐵判官。時詔求直言,蘇紳上疏極言時事,朝廷施用其安邊之策。蘇紳又陳便宜八事:重爵賞,慎選擇,明薦舉,異章服,適才宜,擇將帥,辨忠邪,修預備;噬霞卧S采納之,調任史館修撰,升任知制誥,入翰林為學士,再調任尚書禮部郎中。蘇紳博學多智,喜言事,銳于進取,故亦善中傷人,以所舉非其人,出知揚州,復入為史館修撰,判尚書省,又改任集賢修撰,知河陽,徙河中,未上任去世,葬于丹陽。著有《文集》《奏疏》,見清道光版《晉江縣志·典籍志》。

池浴德

池浴德(1539年-1617年)明福建同安人,字仕爵,號明洲。嘉靖四十四年進士。授遂昌知縣。決獄明斷,遷南京吏部郎中。萬歷八年為鄉(xiāng)試同考官,所取皆飽學之士,有知人之譽。后累遷太常寺少卿,致仕歸。他因勤政為民、為官清廉,被母親笑稱為“無花果樹”。

黃文炤

黃文炤(1556年—1651年),又作黃文照,字麗甫,學者稱為季弢先生,又因終生不仕,時人稱為“黃布衣” ;泉州府同安縣北部新圩鎮(zhèn)金柄村人(今屬廈門市翔安區(qū))人。長期居住泉州郡治,《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亦記為晉江人。 著名理學家,自幼卓志性學,潛心力行,是朱熹學派的理學傳人,有“品高嵩岱,學溯關閩”之譽。

阮旻錫

阮旻錫(1627年-1712年),僧名釋超全,字疇生,號夢庵,自稱“輪山遺衲”,祖居金陵,后移居福建廈門同安。中國清代茶僧。阮旻錫幼年喪父,與母親相依為命,曾泛海學賈以為生。為人寡言笑,取與不茍,終身不衣帛,但對師友卻很慷慨。1644年,清軍入關、明朝壽終后,阮旻錫放棄了科舉入仕之途,拜父親生前的好友曾櫻為師,從此潛心于性理之學的研究,又旁通道藏、釋典、諸子、百家等各方面學問。鄭成功在廈門建立抗清根據地時,阮旻錫曾入諸賢館。1663年,廈門被放棄后,他來不及跟隨鄭經撤退。此后,他出游名山大川,十數年羈旅不歸,足跡所至,北抵京華,南達粵滇。晚年,阮旻錫皈依佛釋,取號“超全”,隱居于武夷山,以教授學生自給。1712年,阮旻錫逝世,享年80余歲。阮旻錫一生著作宏富。據記載,有《四書測》《談道錄》《讀易闕疑》《續(xù)佛法金湯》等。這些著作大部分已遺失不傳。釋超全的《武夷茶歌》概述了武夷茶的歷史、地理環(huán)境與茶葉的采制等,是一首系統(tǒng)呈現武夷茶文化的詩,是記錄烏龍茶制作工藝的第一手資料。詩中呈現了武夷茶從遠古時期到清朝的發(fā)展歷程,展現了武夷茶的采摘到制作工藝、武夷茶豐富的種類,以及武夷山特有的祭祀和喊山茶俗等豐富的茶文化信息。證明了武夷茶始于唐,盛于宋元,衰于明而復興于清的事實,對武夷山茶文化的研究極具文獻價值。

池顯方

池顯方(生卒年未詳),字直夫,號玉屏子,廈門人,池浴德次子。早年拜福建南居益為師,明天啟二年(1622年),參加應天(今江蘇南京)府試,中舉。因老母在堂,未再赴禮部考試,而在玉屏山上結廬定居,參禪悟道,出入于佛寺,每日與香爐、經卷為伴。顯方曾受知于撫軍南居益,與董其昌、黃道周、何喬遠、曹學佺、蔡復一等名士交誼甚深,時相唱和。他擅長詩文寫作,喜好游山玩水,曾游歷武夷山、秦淮、泰山等山川名勝。著有《晃巖集》22卷及《玉屏集》、《晃巖集》、《南參集》、《澹遠集》、《李杜詩選》等。

陳倫炯

陳倫炯(1684年-1747年),字次安,號資齋。同安高浦(今廈門市同安區(qū))人。廣東副都統(tǒng)陳昂之子。中國清代官員。陳倫炯少年時代曾隨父赴任,出東西洋多年。他“博通群書,尤留心外國夷情土俗”。陳昂去世后,陳倫炯承襲父蔭,被召為皇宮侍衛(wèi)。因熟悉沿海事物,得到康熙帝賞識?滴趿辏1721年),朱一貴在臺灣起義,陳倫炯參與鎮(zhèn)壓起義有功,被授為臺灣南路參將。雍正元年(1723年),被提升為安平(今臺灣臺南)副將。次年,為臺灣水師副將。雍正四年(1726年),升為臺灣鎮(zhèn)總兵。后在廣東、江蘇、浙江等沿海為官,乾隆七年(1742年),升為浙江寧波水師提督。乾隆十二年(1747年),解職還鄉(xiāng),不久即去世。陳倫炯由于長年在沿海任職,經常與外商打交道,出自特殊興趣,常“詢其國俗,考其圖籍”,遂寫出《海國聞見錄》一書。該書成于雍正八年(1730年),為中國清代前期的地理名著。

林宗載

林宗載,原名鬷言,字允坤,號亨萬(Hambuan),同安縣嘉禾塔頭人(今廈門市思明區(qū)黃厝村塔頭社人)。

二、廈門歷史沿革

廈門島在遠古時,常有成群的白鷺棲息,故別稱鷺島、鷺門、鷺嶼。漢代為侯官縣屬地。晉太康三年(282 年)隸屬同安縣(后并入晉安縣)。隋代為南安縣屬地。唐中葉,廈門島稱新城、嘉禾里。后唐長興四年(933 年),南安縣大同場升為同安縣,廈門島隸屬同安。宋代屬同安縣綏德鄉(xiāng)二十一至二十四都。元代設嘉禾千戶所。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 年)筑廈門城,移永寧衛(wèi)中、左二千戶所駐廈門,設中左守御千戶所,廈門島因此又得名中左所,但仍為同安屬地。南明永歷九年(清順治十二年,1655 年)鄭成功改中左所為思明州。清康熙十九年(1680 年),清軍攻占廈門。康熙二十二年(1683 年)清軍收復臺灣島,并于翌年設立臺(灣)廈(門)兵備道,廈門地名從此固定下來。

三、廈門簡介

廈門,隸屬于福建省,別稱鷺島, 簡稱鷺, 副省級城市、經濟特區(qū)東南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港口及風景旅游城市。廈門位于福建省東南端, 西界漳州, 北鄰南安和晉江,東南與大小金門和大擔島隔海相望,通行閩南方言,是閩南地區(qū)的主要城市,與漳州、泉州并稱廈漳泉閩南金三角經濟區(qū)。

廈門由本島廈門本島、離島鼓浪嶼、西岸海滄半島、北岸集美半島、東岸翔安半島、大小嶝島、內陸同安、九龍江等組成,陸地面積1699.39平方公里,海域面積390多平方公里。21世紀廈門逐漸成為現代化國際性港口風景旅游城市,擁有世界文化遺產、第一批國家5A級旅游景區(qū)——鼓浪嶼。

1980年10月7日,批復設立經濟特區(qū),廈門先后獲批開發(fā)開放類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qū),自由貿易試驗區(qū),廈門已成為兩岸新興產業(yè)和現代服務業(yè)合作示范區(qū)、東南國際航運中心、兩岸區(qū)域性金融服務中心和兩岸貿易中心。

熱門推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