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治歷史名人排行榜具體前十名有哪些

思而思學網(wǎng)

長治歷史名人排行榜具體前十名為慈禧、馮奉世、法顯、王常月、苗晉卿、王彥、李處耘、李遵勖、苗發(fā)、吳琠,具體名單見下文。

一、長治歷史名人排行榜具體前十名有哪些

慈禧

慈禧(公元1835年—公元1908年),即孝欽顯皇后,葉赫那拉氏,咸豐帝的妃嬪,同治帝的生母。晚清重要政治人物,清朝晚期的實際統(tǒng)治者,原籍大致有六種說法:內(nèi)蒙古呼和浩特、安徽蕪湖、浙江乍浦、甘肅蘭州、山西長治、北京。她是清朝晚期重要政治人物,咸豐帝的妃嬪,同治帝的生母。她于咸豐二年(1852年)入宮,賜號蘭貴人,次年晉封懿嬪。后生皇長子載淳(同治帝),晉升至懿貴妃。咸豐十一年(1861年),咸豐帝駕崩,載淳即位,她與慈安兩宮并尊,稱“圣母皇太后”,上徽號“慈禧”。之后聯(lián)合慈安、恭親王奕䜣發(fā)動辛酉政變,誅顧命八大臣,奪取政權(quán),形成“二宮垂簾,親王議政”的格局。

馮奉世

馮奉世(?—公元前40年),字子明,西漢將領(lǐng)。原籍上黨潞縣 (今山西潞城東北)人,后移居杜陵 (今陜西西安東南)。漢武帝末年,馮奉世以良家子的身份選任郎官。漢昭帝時,按功勞次序補任武安縣的長宮。被免官時,年過三十,學習《春秋》,鉆研其義,讀兵法,明曉其實,前將軍韓增上報任他為軍司空令。本始年間,隨軍攻打匈奴。戰(zhàn)爭結(jié)束后,又任郎官。他在抗擊匈奴、平定南越、攻打朝鮮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他的軍事才能出色,是一個文武全才的人才。班固《漢書》稱他為“居爪牙官前后十年,為折沖宿將,功名次趙充國”。傅伯壽則稱贊他:“陳湯、傅介子、馮奉世、班超之流,皆為中國歷史上之杰出人物”。

法顯

法顯(公元334年—公元420年),東晉高僧,平陽郡 (今 山西襄垣 )人。他是中國佛教史上的一位名僧,一位佛教革新人物,第一位到海外取經(jīng)求法的大師,杰出的旅行家和翻譯家。法顯從長安(今漢長安城遺址)出發(fā),經(jīng)西域至天竺尋求戒律,游歷30余國,收集了大批梵文經(jīng)典,前后歷時14年,于義熙九年歸國。他攜回了大量梵文經(jīng)典,為后來的佛教文化發(fā)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他還在臨終前的七年多時間里,一直緊張艱苦地進行著翻譯經(jīng)典的工作,共譯出了經(jīng)典六部六十三卷,計一萬多言。 他翻譯的《摩訶僧祗律》,也叫大眾律,為五大佛教戒律之一,對后來的中國佛教界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王常月

王常月(公元1522年-公元1680年),明末清初著名道士,俗名平,法名常月,號昆陽,山西潞安府長治縣(今山西長治)人。王常月讓本已衰落的道教復興,甚至可以說是整個道教離現(xiàn)今時代最近一次的復興。他不僅在道教理論上有所創(chuàng)新,而且在實踐中也有很大的貢獻。他的學說對后世影響深遠,被譽為“龍門宗”之祖 。王常月的后人在北京白云觀內(nèi),建有一座祠堂院,院內(nèi)祀奉著一位全真龍門祖師——王常月大師。 此外,王常月的故鄉(xiāng)山西潞安府長治縣也建有王常月紀念館,展示了他的生平事跡和道教文化。

苗晉卿

苗晉卿(公元685年-公元765年),唐朝宰相。苗晉卿出身儒學世家,善于寫作文章,潞州壺關(guān)(今長治市壺關(guān))人。進士及第,歷任修武縣尉、奉先縣尉、萬年縣尉、侍御史、兵部員外郎、吏部郎中、中書舍人、吏部侍郎等職。安史之亂爆發(fā)后,苗晉卿因不肯出鎮(zhèn)陜郡,被勒令致仕。長安失陷,苗晉卿逃奔金州,被唐肅宗召赴鳳翔,拜為宰相。他兩次擔任侍中,進封韓國公,并開創(chuàng)宰相奏對延英殿的先例 。廣德元年(763年)以太保致仕。永泰元年(765年),苗晉卿病逝,追贈太師,賜謚懿獻,改謚文貞。大歷年間配享肅宗廟庭。

王彥

王彥(公元1089年-公元1139年),字子才,出生于河東上黨(今山西長治),南宋抗金名將。他曾從種師道抵御西夏。建炎元年(1127年)隸張所部,任都統(tǒng)制,率七千兵渡河,收復新鄉(xiāng)。后來,他入太行山創(chuàng)建"八字軍",部眾十多萬人,屢破金兵,名振河朔。紹興九年(1139年),王彥死于任上,終年49歲 。他在抗金戰(zhàn)爭中表現(xiàn)出色,屢破金兵,名振河朔 。

李處耘

李處耘(920年―966年),字正元,潞州上黨(今山西長治市)人,五代到北宋時期將領(lǐng)。歷任客省使、樞密承旨、右衛(wèi)將軍、羽林大將軍、宣徽北院使、行營兵馬都監(jiān)、揚州知州、宣徽南院使、樞密副使等,后與慕容延釗不和,出為淄州刺史。乾德四年(966年)去世,終年四十七歲,追贈為宣德軍節(jié)度、檢校太傅,葬于洛陽偏橋村。作為北宋初年頗有建樹的將領(lǐng),李處耘在宋朝初年削除割據(jù)、平定叛亂的過程中,充分顯示了治軍理民的卓越才干。

李遵勖

李遵勖[xù](988—1038),初名李勖,字公武,潞州上黨(今山西省長治市潞州區(qū))人。北宋時期駙馬、大臣,樞密使李崇矩孫子。李遵勖喜好騎射,善于文詞。李遵勖進士及第后,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迎娶皇妹宋太宗之女萬壽長公主,出任駙馬都尉、左龍武衛(wèi)將軍。出任澄州刺史,私通公主乳母,累遷康州團練使。上表自劾, 遷澤州防御使,授宣州觀察使、出任澶州知州,防范洪災有功。歷任昭德軍、寧國軍、鎮(zhèn)國軍節(jié)度使,大力整頓水軍。天圣年間,奏請章獻皇后還政于宋仁宗。寶元元年(1038年),李遵勖去世,時年五十一,獲贈中書令,謚號和文。平生通曉佛學,與楊億、楚圓慈明禪師為法門好友。著有《閑宴集》二十卷、《外館芳題》七卷,今不傳。一說濟公即他的后人。

苗發(fā)

苗發(fā)(生卒年不詳),約唐玄宗天寶(742年-756年)末年間前后在世,潞州壺關(guān)(今山西壺關(guān))人。宰相苗晉卿子,唐代詩人,“大歷十才子”之一。苗發(fā)約在大歷五年(770年)前,任都官員外郎。約于大歷九年(774年)至十二年(777年)間,出為樂平令。回京后任駕部員外郎。終兵部員外郎。卒于貞元三年(787年)前。苗發(fā)文采斐然,李華撰《唐丞相故太保贈太師韓國公苗公墓志銘》記載:“嗣子發(fā)、丕、堅、粲、垂、向、呂、稷、望、咸等,并強學懿文,保家繼代!薄度圃姟肪矶盼宕婷绨l(fā)詩2首,分別為《送司空曙之蘇州》《送孫德諭罷官往黔州》。

吳琠

吳琠 當?shù)厝朔Q 吳閣老(1637-1705年),字伯美,山西沁州(今長治市沁縣)人,清朝康雍年間一代良相。雍正年間,入祀賢良祠。

二、長治歷史沿革

長治古稱“上黨”,是中華民族的發(fā)祥地之一。據(jù)沁源縣華坡遺址考古證明,舊石器時代這里已經(jīng)有人類繁衍生息。新石器時代中后期,仰韶文化、龍山文化在這里充分發(fā)育。禹分天下(中原地區(qū))分九州,境內(nèi)屬冀州。殷商時為黎國,屬冀州。春秋時赤狄人曾建潞子嬰兒國,后并于晉國。戰(zhàn)國時,韓首置上黨郡,后歸趙國,治所在長子。

秦統(tǒng)一六國后,實行郡縣制,分天下為36郡,上黨郡即為其中之一,轄區(qū)涵蓋晉東南全部及晉中一部分。東漢沿用秦制,上黨郡屬并州。建安十八年(213),上黨郡入冀州。

三國魏黃初元年(220),上黨郡復歸并州。西晉永興元年(304),上黨郡屬前趙,建興中(313—317)歸后趙。后上黨郡歸西燕。太和五年(370),苻堅滅燕,上黨郡入后秦。太元十一年(386),慕容永稱帝于長子,上黨郡歸之。北周建德七年(578),分上黨郡置潞州(是為潞州建置之始),上黨郡屬焉。州得名,因潞子之國。

隋開皇三年(583),上黨郡廢,移潞州于壺關(guān)。大業(yè)元年(605),改潞州為上黨郡,隸冀州。唐武德年間(618—627),改上黨郡為潞州,并置都督府。開元十七年(729),以玄宗歷試嘗在潞洲,置大都督府,并置上黨郡。開元二十一年(733),潞州、上黨郡屬河東道。大歷元年(766),置昭義軍。五代后唐莊宗初,置潞州。梁末帝時(913—914),改為匡義軍,歲余,唐滅梁,改為安義軍。后晉(936—947),復為昭義軍;后漢、后周(947—960)因之。

宋代,太平興國初(976為元年),改昭義軍為昭德軍,后為潞州。元豐年間(1078—1085),為隆德府、大都督府、上黨郡、昭義軍,隸河東路。建中靖國元年(1101),昭義軍改為威勝軍。崇寧三年(1104),復為隆德府,后為昭德軍。金代(1115—1234),潞州隸河東南路,天會六年(1128),置潞南遼沁觀察處。

元代(1206—1368),潞州屬晉寧路。初為隆德府(行都元帥府事)。太宗三年(1231),復為潞州,隸平陽路。

明洪武元年(1368),沿用元制。初,潞州隸行中書省布政使司;洪武二年(1369),隸山西中書省,九年(1376),隸布政司。嘉靖八年(1529)二月,升潞州為潞安府,設潞安兵備,分巡冀南道,治潞安。

清代,沿用明制,潞安府治今長治城。 

中華民國元年(1912),實行省、道、縣3級制,廢潞安府,原潞安府所領(lǐng)各縣均屬冀寧道。同年4月,于今長治市置潞澤遼沁鎮(zhèn)守使署;民國5年(1916)改為潞澤遼沁營務處。民國13年(1924),撤銷營務處。民國19年(1930),撤銷冀寧道,各縣直隸山西省。民國26年(1937),山西省政府(閻錫山政權(quán))置第三、第五專區(qū)。

抗日戰(zhàn)爭時期,中國共產(chǎn)黨以太行、太岳山為依托,建立抗日根據(jù)地。

1945年10月8日,長治解放。當月中旬,長治市(縣級)建立,隸太行四專區(qū)。1946年6月,長治市升格為地級市,直隸太行區(qū)。1950年3月,長治市改為長治工礦區(qū)(縣級)。1952年3月,工礦區(qū)復為長治市,并恢復為地級市,由長治專區(qū)代管。1953年7月1日,長治市改由山西省直轄。1958年,長治專區(qū)改為晉東南專區(qū),代管長治市。1971年,晉東南專區(qū)改為晉東南地區(qū)。1975年,長治市復由山西省直轄,設城、郊兩區(qū)。1983年9月,長治市轄城、郊兩區(qū)和長治、潞城2縣。1985年5月,晉東南地區(qū)撤銷,晉東南地區(qū)所轄平順、壺關(guān)、黎城、屯留、長子、武鄉(xiāng)、沁源、襄垣、沁縣,劃歸長治市領(lǐng)屬,長治市轄2區(qū)11縣(市)。1992年11月,經(jīng)山西省政府批準,長治高新技術(shù)產(chǎn)業(yè)開發(fā)區(qū)成立。1994年,潞城縣正式撤縣設市,隸屬長治市管轄。2015年2月,長治高新技術(shù)產(chǎn)業(yè)開發(fā)區(qū)升級為國家高新技術(shù)產(chǎn)業(yè)開發(fā)區(qū)。

三、長治簡介

長治市,山西省轄地級市,省域副中心城市,古稱上黨、潞州、潞安等,地處晉東南,晉冀豫三省交界,位于上黨盆地中,東倚太行山,與河北、河南兩省為鄰,西屏太岳山,與臨汾市接壤,南部與晉城市毗鄰,北部與晉中市交界,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顯著。截至2022年10月,全市轄4個區(qū)、8個縣,面積13955平方千米。截至2022年底,全市總?cè)丝跒?14.2萬人。

“長治”原為潞安府府治所在縣名,得名于明嘉靖八年(1529年),取“長治久安”之意。周顯王二十一年(前348年)韓國在此首置上黨郡,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秦一統(tǒng)六國分天下為三十六郡,上黨郡為其一,市區(qū)內(nèi)留存有古上黨郡署大門上黨門和國內(nèi)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中軸線長408米的城隍廟潞安府城隍廟。長治市是晉東南中心城市、中國優(yōu)秀旅游城市、國家森林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衛(wèi)生城市、*魅力城市、中國曲藝名城、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qū)。2019年,再次入選“中國城市品牌評價(地級市)百強榜”。2022年1月,入圍國家創(chuàng)新型城市建設名單。2022年6月7日,長治市與北京市建立對口合作關(guān)系。

2022年,長治市實現(xiàn)地區(qū)生產(chǎn)總值2804.8億元,比上年增長7.2%。

熱門推薦

最新文章